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5.17
编号:81858
没同情心是因为“恐惧”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17日 生命时报 2019.05.17
     我们通常认为,缺少同情心是因为自私冷漠,难以关爱他人。然而心理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同情心无关金钱、教育与爱,而可能源于一种下意识的“恐惧感”。

    同情心又称同理心,即能够站在他人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情绪。通常,同理心被认为是一种乐善好施的行为美德,对维系和改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英国剑桥大学曾有研究表明,人类的同理心水平差异有10%由基因决定,平均而言,女性比男性更有同理心。为弄清同理心的产生机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团队近期招募1200位志愿者进行试验。参试者随意抽选两组卡片,卡片上分别印有快乐和悲伤的面孔。观察卡片后,参试者要选择一定时长来“描述”或“感受”。选择“描述”的,需对卡片上的人进行客观陈述,说明其年龄、性别及外貌;选择“感受”的,则被要求简单地、感同身受地体会一下这个人的内心情绪。结果发现,参试者只有35%的时间留给了“感受”,另外65%的时间里,他们只对画中人进行了不带感情的描述,并不愿意尝试去感受他们的心情,即使画中人看上去是快乐的。当被问及回避同理心的原因时,多数参试者明确表示:“那(同理心)需要太多的脑力,而且很容易失败。”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达里尔·卡梅隆博士说:“同理心表露上的缺失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不幸的,如果可以引导人们消除顾虑,就能鼓励更多的人向需要帮助的群体伸出援手,比如移民、难民和灾民。” ▲ (李昕苒),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