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容易不分青红皂白
一些驾驶员或骑行者对路上行走的老年人“敬而远之”,原因是怕不小心蹭到他们免不了“挨一顿说”。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近日在美国心理协会年会上宣读的一项研究成果解释了这一现象——老年人更有可能谴责和惩罚他人造成的伤害行为,即使他们并不是故意的。
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以考察人们如何在道德层面上评估意外伤害(或帮助)行为。第一项试验选取60名参试者,年轻人(20~40岁)和老年人(65~90岁)各半。研究人员向参试者提供多种假设情境,根据情境中出现的积极或负面结果,参试者需要判断当事人是否应当接受相应的奖励或惩罚。结果显示,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更有可能谴责有害行为,并建议惩罚当事人。
第二项试验让82名参试者分析四类情境:1.当事人因疏忽造成了意外伤害;2.当事人谨慎行事,但依然造成了意外伤害;3.当事人未对他人造成伤害;4.当事人对他人造成恶意伤害。参试者被要求对上述情境的惩罚力度进行评估。分析结果发现,年轻人对过失行为的谴责力度明显比非过失行为更大,但老年人不加区分地以同等态度谴责了伤害行为。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现象与伴随年龄增长的认知功能衰退有关。根据意图做出道德评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当老年人的大脑发现考虑意图更加劳神费力时,他们有可能会下意识地也谴责那些非过失行为。▲ (郭铁亮), 百拇医药
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以考察人们如何在道德层面上评估意外伤害(或帮助)行为。第一项试验选取60名参试者,年轻人(20~40岁)和老年人(65~90岁)各半。研究人员向参试者提供多种假设情境,根据情境中出现的积极或负面结果,参试者需要判断当事人是否应当接受相应的奖励或惩罚。结果显示,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更有可能谴责有害行为,并建议惩罚当事人。
第二项试验让82名参试者分析四类情境:1.当事人因疏忽造成了意外伤害;2.当事人谨慎行事,但依然造成了意外伤害;3.当事人未对他人造成伤害;4.当事人对他人造成恶意伤害。参试者被要求对上述情境的惩罚力度进行评估。分析结果发现,年轻人对过失行为的谴责力度明显比非过失行为更大,但老年人不加区分地以同等态度谴责了伤害行为。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现象与伴随年龄增长的认知功能衰退有关。根据意图做出道德评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当老年人的大脑发现考虑意图更加劳神费力时,他们有可能会下意识地也谴责那些非过失行为。▲ (郭铁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