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0.11
编号:82303
割双眼皮,民国也曾风靡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11日 生命时报 2019.10.1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的前辈们就已经掀起了一波整容风潮——割双眼皮、隆鼻、增厚太阳穴、削骨、垫胸已开展得有声有色。尽管当时的医疗美容技术或仪器远不如现在先进,但人们对整容的态度却十分开放,他们毫不遮掩自己的整容经历,并大方自然地与人分享,商家甚至拍成广告招牌引人注目,成为当时时尚界的一道风景。

    西方的医疗整容技术传入中国伊始,并未马上得到国人的理解和接纳。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的身体发肤是来自父母的礼物,必须珍视才是孝顺。1897年5月26日,《申报》头版甚至刊登专文批评整容手术,抵制态度鲜明,认为此举是“毁伤父母之遗体以争媚而取怜,既蹈不孝之衍,由犯诲淫之戒,居万恶之首,背百善之先”,还提及人工整容对于身体的危害后果。

    不过,随着西方整容理念和技术的日益完善与传播推广,加之世风日变,民国社会大众不再守着天生丽质的固有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也慢慢动摇瓦解。推动民国整容风尚流行的决定力量,来自于医界人士。当时上海滩著名眼科整容科专家杨树荫认为,“自古佳人丽质,必处于天生,然今因医学发达,科学昌明,在相当范围内,已可藉人工造之。”
, 百拇医药
    以整容获得美丽的风潮,不仅反映了民国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变革转型,也与人们自身利益紧密相关。关于民众进行整容的动机,1948年《妇女》杂志《化丑为妍的整容院》一文曾有详细分析,作者陆以真根据整容院的统计,发现整容者70%左右是女性。她仔细研究了整容者的心理,发现除了好奇心或爱美欲望驱使,美容还出于以下原因:职业需求、婚姻关系、社交生活、生理状况的改良和迷信观念等。具体而言,影剧人、歌手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有利的身体资本,女子在情感和婚姻生活中为了所谓“女为悦己者容”,都可能选择整容之路。

    另外,民国消费主义兴起及强势,鼓动人对高颜值的追求欲望,媒介舆论不断放大身体容貌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都促使越来越多的女子走入美容院,花费不菲金钱,冒着手术失败的风险,进行身体再造。

    民国时期,人们最爱对身体哪些部位进行改造呢?简言之,面子最为重要,眼睛和鼻子尤其是受关注焦点,割双眼皮和隆鼻是当时最常见的两种手术。这与当时国人的身体美学观念紧密相关。对于一双漂亮眼睛的重要性,民国医师沈健安认为:“假使一个女子生了很漂亮的脸儿,而没有一副可爱的眼睛,于是她一身的美,都被眼睛陷害了!”至于隆鼻术的流行,《妇人画报》曾刊登《鼻之美形手术》一文,描述得非常精当,认为鼻子是面部的中心,而中国女子的鼻子大多不太美,所以需要人工美形术来弥补先天不足。
, 百拇医药
    有需求就有市场,大概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容院先后在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出现。最先光顾美容院的大多是社会名流、电影明星、京剧演员等,他们直接引领了民国整容潮流风尚。正如当今时代一样,文艺界人士的美容妆扮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粉丝及民众纷纷效仿。

    《电影新闻》于1941年第7期刊登《一篇明星美容账》,描述道:“美容院是近年来上海的新兴事业,现在最有名的一家是石霜湖主办的石氏美容院,一家是杨树荫主办的杨氏美容院。这两家美容院里,因为时常有明星们靠在他们的手术椅上,这个广告效力当然要比任何一切的活动广告效果都要好。”

    当时享有“影坛娇子”美誉的演员白云,因常去杨树荫整容医院,他和杨医生由相熟而成为莫逆之交,他考虑“演员在电影界的地位不能持久,就打算学一种本领,为将来找出路……”于是向杨医生拜师学习整形美容技术,这在当时还成了新闻,足见民国整形业的流行程度。▲, http://www.100md.com(福州格致中学历史教研组一级教师 洪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