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优待券至今能用
2013年,一位老人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时,出示了一张民国八年的“盛京施医院优待券”,问医生能不能用。优待券背面印着:“敝院树立奉天小河沿三十余载,幸蒙各界好义,诸君历年捐助,此善举敝院不胜感激之至……贵戚友持此券至院就诊无论何时,敝院必诚挚款待,不收格外诊查费,盛京施医院具。”看到这张优待券,医院十分震惊,也相当重视。医务部主任与负责医院历史的相关工作人员联系后,医院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依旧履行当年对患者的承诺,“无论何时”都可以使用此优待券。
1882年11月,英国苏格兰教会医学传教士杜格尔德·克里斯蒂 (Dugaid Christie), 中文名司督阁,受苏格兰联合长老会海外传教委员会的派遣,和新婚妻子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东北施医传教。
最初,司督阁到达营口,坐上牛车,走了8天才到沈阳。但到了沈阳,司督阁甚至连个安身之地也没找到,只得原路返回。当时,沈阳并没有“开埠”,外国人少,排外情绪浓重。但司督阁认为沈阳是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清朝的陪都,更有助于事业的发展。因而,1883年春,司督阁再次来到沈阳。
, 百拇医药
司督阁发现,他的第一个麻烦是找不到“施医布教”的地方,没有一个中国人愿意把房子租给他。后来他遇到一个姓孙的人,那人在小河沿三义庙的地方有一所房子,因为大儿子死在那里,阴阳先生说此房为“凶宅”,不利于子嗣,急于变卖。经介绍,司督阁就把这座宅子买下来了。房子条件很差,地面是土铺的,房顶低矮,而且下雨时漏雨。砖炕陈旧,时常有烟冒出来,弥漫全屋。
当时,沈阳还没有西医,人们对西医也不信任。不过,情况慢慢有了转机。有一个商号老板,眼睛看不见东西了,想了各种方法,中药、跳大神、念咒,能想到的法子都试遍了,一点起色也没有。这位商号老板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司督阁的诊所。治疗前,司督阁做了一番宣传。手术那天,到场观看的人有几百人之多。为了加强宣传的效果和权威性,司督阁还请来官府的人监督。
据记载,司督阁的手术十分成功,当遮光的晶体从病人眼中摘出时,病人立即兴奋地喊:“我能看见树梢动啦!”司督阁伸出3个手指,在病人眼前晃动,问:“这是几个指头?”病人回答:“3个”。如此神奇的效果震惊了当时在场的人,人们将信将疑,又拿别的东西试验,结果证明病人果然恢复了视力。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司督阁医术高明、手到病除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 1885年,司督阁在诊所旁又租了几间房,从原来的诊所扩大到小型医院的规模。据记载,这一年,司督阁收治了108个病人。
, 百拇医药
不料,1887年的一场大雨把司督阁诊所后面的房子冲垮了,恰好他的邻居要进京做官,便将房子卖给司督阁。经过修缮,司督阁把男病床扩充到50个,还可同时收治15个女病人。另外,还专门准备了一间手术室,添置了必要的设备。新医院开业时,奉天兵部侍郎为之剪彩,许多在奉天的清朝官员出席了仪式。对历经艰辛成立的这家医院,司督阁取名为盛京施医院。可以说,“施医布教”是这家医院的宗旨。新医院成立后,司督阁的医疗事业开始走上快车道,就诊人数大大增加,每天光是门诊就可接待100多人次,住院治疗的病人也有增无减,病房一直爆满。
就在业务蒸蒸日上之际, 1900年,盛京施医院受到了义和团的冲击。6月21日晚上,来了一位官员朋友,督促司督阁等人不要犹豫,马上离开。 6月30日凌晨4时,一伙义和团冲进医院,先是搜寻一番,继而捣毁门窗器物,最后放火将盛京施医院烧得片瓦不存。听到这个消息后,司督阁悲痛欲绝。
重建医院的路很漫长,司督阁不仅回国劝募捐款,还获得了当时盛京将军增祺及后来的赵尔巽(音xùn)的支持。赵尔巽以个人名义捐献了4000两白银,又亲自出面要求奉天商会助捐。同时,在赵尔巽的协调下,南满铁路同意免费运输木材;京奉铁路同意免费运输灰瓦。就这样,盛京施医院在各方的帮助下,终于重新建成。至此盛京施医院完成了从低矮破旧的平房诊所式医院向以楼房为主的现代化医院过渡。
医院一直坚持“施医”原则,贫困病人免费就医甚至免费就餐,富裕病人可自愿捐助。1909年,司督阁先生又回国募集5000英镑。张作霖也曾捐赠X线诊断机。1919年,盛京施医院为了感谢社会的长期捐赠,印发了“优待券”,以表达感激之情。
此后盛京施医院不断发展,至1930年,共有男医院、女医院、产院3个医院,内、外、眼、肺、小儿等10个科室,共有医护人员110余人。仅1930年就接待患者99487人次,完成手术4572次。1949年,该院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改为该校附属第二医院。2003年,医院恢复“盛京医院”名称,定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从最初艰难起步的盛京施医院到今天再续辉煌的盛京医院,“施医救助”的精神一直在传承。▲, http://www.100md.com(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夏媛媛)
1882年11月,英国苏格兰教会医学传教士杜格尔德·克里斯蒂 (Dugaid Christie), 中文名司督阁,受苏格兰联合长老会海外传教委员会的派遣,和新婚妻子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东北施医传教。
最初,司督阁到达营口,坐上牛车,走了8天才到沈阳。但到了沈阳,司督阁甚至连个安身之地也没找到,只得原路返回。当时,沈阳并没有“开埠”,外国人少,排外情绪浓重。但司督阁认为沈阳是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清朝的陪都,更有助于事业的发展。因而,1883年春,司督阁再次来到沈阳。
, 百拇医药
司督阁发现,他的第一个麻烦是找不到“施医布教”的地方,没有一个中国人愿意把房子租给他。后来他遇到一个姓孙的人,那人在小河沿三义庙的地方有一所房子,因为大儿子死在那里,阴阳先生说此房为“凶宅”,不利于子嗣,急于变卖。经介绍,司督阁就把这座宅子买下来了。房子条件很差,地面是土铺的,房顶低矮,而且下雨时漏雨。砖炕陈旧,时常有烟冒出来,弥漫全屋。
当时,沈阳还没有西医,人们对西医也不信任。不过,情况慢慢有了转机。有一个商号老板,眼睛看不见东西了,想了各种方法,中药、跳大神、念咒,能想到的法子都试遍了,一点起色也没有。这位商号老板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司督阁的诊所。治疗前,司督阁做了一番宣传。手术那天,到场观看的人有几百人之多。为了加强宣传的效果和权威性,司督阁还请来官府的人监督。
据记载,司督阁的手术十分成功,当遮光的晶体从病人眼中摘出时,病人立即兴奋地喊:“我能看见树梢动啦!”司督阁伸出3个手指,在病人眼前晃动,问:“这是几个指头?”病人回答:“3个”。如此神奇的效果震惊了当时在场的人,人们将信将疑,又拿别的东西试验,结果证明病人果然恢复了视力。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司督阁医术高明、手到病除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 1885年,司督阁在诊所旁又租了几间房,从原来的诊所扩大到小型医院的规模。据记载,这一年,司督阁收治了108个病人。
, 百拇医药
不料,1887年的一场大雨把司督阁诊所后面的房子冲垮了,恰好他的邻居要进京做官,便将房子卖给司督阁。经过修缮,司督阁把男病床扩充到50个,还可同时收治15个女病人。另外,还专门准备了一间手术室,添置了必要的设备。新医院开业时,奉天兵部侍郎为之剪彩,许多在奉天的清朝官员出席了仪式。对历经艰辛成立的这家医院,司督阁取名为盛京施医院。可以说,“施医布教”是这家医院的宗旨。新医院成立后,司督阁的医疗事业开始走上快车道,就诊人数大大增加,每天光是门诊就可接待100多人次,住院治疗的病人也有增无减,病房一直爆满。
就在业务蒸蒸日上之际, 1900年,盛京施医院受到了义和团的冲击。6月21日晚上,来了一位官员朋友,督促司督阁等人不要犹豫,马上离开。 6月30日凌晨4时,一伙义和团冲进医院,先是搜寻一番,继而捣毁门窗器物,最后放火将盛京施医院烧得片瓦不存。听到这个消息后,司督阁悲痛欲绝。
重建医院的路很漫长,司督阁不仅回国劝募捐款,还获得了当时盛京将军增祺及后来的赵尔巽(音xùn)的支持。赵尔巽以个人名义捐献了4000两白银,又亲自出面要求奉天商会助捐。同时,在赵尔巽的协调下,南满铁路同意免费运输木材;京奉铁路同意免费运输灰瓦。就这样,盛京施医院在各方的帮助下,终于重新建成。至此盛京施医院完成了从低矮破旧的平房诊所式医院向以楼房为主的现代化医院过渡。
医院一直坚持“施医”原则,贫困病人免费就医甚至免费就餐,富裕病人可自愿捐助。1909年,司督阁先生又回国募集5000英镑。张作霖也曾捐赠X线诊断机。1919年,盛京施医院为了感谢社会的长期捐赠,印发了“优待券”,以表达感激之情。
此后盛京施医院不断发展,至1930年,共有男医院、女医院、产院3个医院,内、外、眼、肺、小儿等10个科室,共有医护人员110余人。仅1930年就接待患者99487人次,完成手术4572次。1949年,该院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改为该校附属第二医院。2003年,医院恢复“盛京医院”名称,定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从最初艰难起步的盛京施医院到今天再续辉煌的盛京医院,“施医救助”的精神一直在传承。▲, http://www.100md.com(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夏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