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1.08
编号:85441
礼仪教育从娃娃抓起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8日 生命时报 2019.11.08
     近日,有参观者在广东省博物馆的观众留言本上质疑:“工作人员管得好多啊!不给吃东西,又不给孩子跑啊,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跑怎么了跳怎么了,碰恐龙又怎么了!!!不行吗!!!……”这张观众留言本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开来,再次引发人们对“熊孩子”及其家长的讨论。

    “熊孩子”不断出现在社会新闻中,比如今年5月26日,“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预展上,一幅名家画作被儿童撕毁;7月29日,武汉自然博物馆通报,一蝴蝶标本被参观儿童破坏;书店员工说最头疼的就是假期,小孩乱跑乱跳,乱扔图书,每天整理非常累……在我们身边,“熊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追跑打闹等行为让人心绪烦乱,却又无可奈何,重要原因之一是有的家长对孩子管束不到位。

    的确,孩子天性爱玩爱闹,但这绝不是家长放任孩子的理由。孩子的大脑仍在发育中,尤其是主导情绪管理和控制的前额叶皮层部分尚未成熟。公共场合中熙攘的人流、夺目的灯光、纷繁的背景和陈列,都会对孩子产生刺激,挑战他们的控制力,身体不适、玩乐兴奋也会让孩子失控。诚然,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让孩子在游乐场所和体育运动中释放天性,提倡对儿童友好的社会氛围。但是,家长需要通过礼仪教育来引导孩子的举止行为,让孩子明白:什么地方可以玩;什么地方不能玩;在公共场合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我国历来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论语》中有“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中也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个人立身的根本,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定。礼仪,是祖先给我们的教诲,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礼仪能让孩子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增强适应能力。礼仪教育、公众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不到位,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漠视公共规则、难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和整个民族的素质。

    幼儿期可塑性强,是礼仪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第一,父母师长要以身作则。观察和模仿是幼儿的基本学习方式,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接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需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教导孩子的同时检视自己,让礼仪教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第二,注重合适的情景教育。公共场所就是孩子的礼仪实践“课堂”,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习基本的社会礼仪规则,比如分享、排队、轮流、不大声喧哗等,在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特定场所之前,告诉他们相关的行为规范,不断巩固合宜的行为。第三,家庭和幼儿园(或学校)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孩子的礼仪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家长和老师应共同承担教育责任,通过沟通互动,保持教育步调和理念的一致性,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遵守社会准则、有责任意识的公民。▲, 百拇医药(张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