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1.26
编号:85163
医院不能老想着创收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26日 生命时报 2019.11.26
     医院不能老想着创收

    原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洪昭光

    医疗关乎我国14亿人的健康,从生到死。医学关乎健康,是极难的事。10年前,国务院全面推进新医改,并成立专门医改领导小组,重点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改了好多年,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功利心太重,有些浮躁。我认为,当看病不谈钱的时候,医改就成功了。

    医疗不是商业,是崇高的事业。医生治病应该是专业独立的行为,只想怎么看好病就行,做什么检查、开什么药、用什么治疗,应该与医院效益和个人利益无关。但现状则是,除了医疗服务,医院院长和科室管理者常常不得不关心资金流水、收入支出。如果收入不足,员工工资、水电设备各种开销怎么办?医院怎么生存?

    目前医疗的发展模式,是以看病治疗为主,病人越来越多,医院门庭若市,收入就多,医生才有奖金,所以过度医疗、过度诊断非常普遍。但如果大家少得病,医院收入就少了,医院怎么维持?现在医生每天忙不过来,没时间给病人解答,医患矛盾也就来了,国家医疗资源和资金消耗也越来越大。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上述问题必须理顺。

    公共医疗问题需要两方面解决。一方面,公共医疗应该与商业利益无关。公共医疗是国家的事业,应该像对待国防一样对待公共医疗。部队是要保家卫国打仗的,不能让部队讲挣钱,公共医疗也一样。不能让公立医院把创收作为生存的基础,必须让医疗回归公众利益本身。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小康中国。劳动者健康,才能创造社会财富。如果公共医疗服务和医院收入、医生利益挂钩,就会走偏,结果只能是病人越来越“多”。现在病人每年增加几千万,花的钱也越来越多。这需要国家在顶层设计,制定政策时做好决策和调整,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才好做。

    另一方面,公共医疗要以预防为主。医疗服务是要让大家少得病、不得病。如果得了病,要诊断准确,让病人好得快。现在大医院越来越多,各种设备技术越来越普及,医疗条件和医疗资源比以前好很多,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有时却定位错了,医学要人人健康,而不是人人治病。现在以看病为主,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情况。为什么开展预防那么难?大家不重视,认为能看病做手术才是最棒的,预防是小儿科;而且预防没什么经济效益,大家没动力。可医院庞大的收入是我们真正想要的GDP吗?是真正在创造财富吗?如何能让大家更重视预防,这个问题对大众、医生或医院,都是最重要的,这需要新机制。

    一些国外经验可借鉴参考。比如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特别看重家庭医生负责社区人群的患病比例和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如果支出比例少,保险公司会把节省下来资金的一部分返还给医生作为奖励。如果社区患病比例高,医生不做健康教育或预防,保险公司可以选择不和医生合作,医生留住病人就会十分困难,自己的收入也会减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