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2.13
编号:84131
伍哲英,中国护士之母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13日 生命时报 2019.12.13
     1928年,第九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在湖北汉口召开,一位中国人被选为中华护士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并担任中华护士会会长,这是首位中国人担任该职务,开启了中国护士担任护理管理与领导工作的新纪元。她就是中国护理专业和护理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护士之母”的伍哲英。

    清朝咸丰年间,有传教士来福州开办了私立教会女子书院——南台保福山女子书院,入学儿童都是周边贫穷人家的女儿和无人抚养的孤儿。福建长乐籍的伍哲英就在这个书院长大、学习,毕业后,又留校任教一年。在这里的学习生活,让她拥有了谦卑、体恤他人的品格。后来,因为家贫,没钱为母亲治病,伍哲英立志学医。1908年,伍哲英考入九江丹福德医院护士学校,1912年毕业。伍哲英一边在丹福德医院做护士,一边补习文化。

    当时,为了推动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非常重视在中国发展护理事业,为此决定资助3名中国护士赴美留学深造。丹福德医院石美玉院长是我国最早留美的女医生之一,她积极争取到了一个名额。
, http://www.100md.com
    1915年,伍哲英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护士学校攻读护理学专业。1918年,她转入纽约市莱恩妇产医院进修产科、 检验科和放射科。在校期间,伍哲英各门学科均为优秀,许多医院争相邀她加盟。然而,为了报效祖国,她婉言谢绝了国外医院的盛情邀请,于1919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院护士长。1920年,她被九江丹福德医院董事会聘任为护理主任兼护校校长,后来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前身)的总护士长。

    当时社会对护士工作不了解,一般人都轻视护理工作,有钱人家的子女不愿学,穷苦人家的想学但交不起学费。为了发展中国的护理事业,1921年,伍哲英在上海创建了第一所由中国人办的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医院护士学校。学校的建制、规模、教学大纲以及行政事务都由她亲自制订筹划。经过3年的耕耘,第一班由中国人自己培养的护士在1924年毕业了,这一批新生力量,给以后的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带来了新气象。

    1930年,当时已是中华护士会会长的伍哲英应邀担任上海私立伯特利高级护士学校校长。之后,又相继创办了济民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南洋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 百拇医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伍哲英把学生们安排到各个医院后,抱着抗日救国的决心,带着最后一批学生到第八伤兵医院为战士们服务。最让她难忘的是一个从松江前线下来的伤员,到达医院时,臂上的伤口已经生蛆了,他怕别人闻到臭味,拒绝打开。伍哲英慈母般地安慰着他,并亲自为他洗伤和包扎,一面鼓励他,一面协助医师进行手术。这个伤员在痊愈出院的那天,特地向伍哲英告别。他激动地流着泪说:“是你!救了我的性命。我虽然失去了一只手,但是我要用另一只手去打日本鬼子……”伍哲英积极投入抗战洪流抢救伤兵,被称为火线上的“白衣天使”。

    1938年春,伍哲英在难童医院里看见四五十个失去父母的孤儿,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她立刻下定决心留下来照顾这些孩子。当时有一个孩子,大家称她小猢猴,进院时骨瘦如柴,连皮下注射都难以下手,伍哲英亲自护理他,协助医师给他从肚皮注射药水。在她的细心调护下,小猢猴终于得救了。为了感念伍哲英的救命之恩,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伍琦。

    新中国成立后,伍哲英先后担任伯特利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校长和上海第二护士学校副校长以及上海市卫生局护理顾问。退休后,她仍然关心护理事业,每周两天去护士学会,两天去护士学校,两天为学生补习英语,为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奋斗不息。

    1960年,伍哲英在上海病逝,享年76岁。她终身未婚,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护理事业。 ▲, http://www.100md.com(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夏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