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6.26
编号:89492
平时易焦虑,上网也紧张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26日 生命时报 2020.06.26
     担心隐私泄露 恐惧负面评价

    平时易焦虑,上网也紧张

    受访专家:中国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理事 郝 滨

    本报记者 张 健

    在网络平台(如QQ、微信等)上社交,对大部分人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虽然其有时间灵活性、人员广泛、隐匿性等优势,但也给人们带来不少烦恼。心理学者发现,网络社交也会带来“社交焦虑”。

    中国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理事郝滨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网络焦虑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关注的现象,这是网络社会交往发展的一种结果。“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出现了过度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的紧张、害怕、焦虑等情绪体验和回避行为,已经明显干扰了正常的社会功能,而且持续的时间在6个月以上,才能定义为网络焦虑。”网络社交焦虑来源一般为两种:一是原有现实中的社交焦虑在网络上延伸;二是网络本身带来的社交焦虑体验。

    形式上,网络社交焦虑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隐私担忧,有调查显示,四成中国网友担心自己的信息泄露。“隐私的担忧主要跟安全感有关。”郝滨表示,在网络交往中,安全感的建立程度,会影响到社交时的情感体验。例如,出于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和过度恐惧,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时,就会过度担忧隐私暴露带来的危害。频繁删除QQ、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信息等,很多就是隐私担忧的表现。要强调的是,恰当的隐私担忧有自我保护作用。以朋友圈为例,有些内容的确会暴露个人或他人的隐私,我们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保护隐私安全,但没必要过度焦虑。

    二是交往焦虑,就是在网络人际互动中,体现出不符合当时情境的焦虑,往往与原有的人际互动模式有关,现实生活中建立与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不足,转移到了线上。郝滨说,一般而言,建立关系能力较弱、建立关系愿望较低、维持关系的能力较弱的人,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这类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会对人际交往感到紧张、焦虑,甚至有回避行为。

    三是对评价的恐惧,尤其是对负面评价如“天真”“愚蠢”和“没有评价”的恐惧。“担心负面评价或没有评价,和自我认同有关。”郝滨表示,如果一个人能够建立全面、稳定、正确的自我认识,就不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也不会过度恐惧他人的负面评价。东亚文化背景中的现实社交,他人一般不会当面随意评价、指指点点。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空间、心理的距离,人们更容易对他人直接地作出负面评价,甚至恶语相加。 应对网络焦虑,郝滨给出三个建议:1.建立清晰的边界感,区分好线上和线下人际关系的异同,注意维护自身安全。2.保持真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与人交往都要有意识地建立真诚、彼此支持的人际关系。3.维护心身健康,网络社交时,随时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和身体感受,发现不对劲要及时自我调适,实在深受其扰时懂得求助他人或专业人士,不能一直焦虑下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