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6.26
编号:89537
湿球温度挑战人类生存极限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26日 生命时报 2020.06.26
     湿球温度挑战人类生存极限

    湿热度达到30℃以上,人可能会窒息;达到35℃,人会连汗都排不出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主任、教授 黄存瑞

    本报记者张健

    南方夏季经常碰上高温高湿天气,让人大汗淋漓,却觉不到一丝凉意。不幸的是,这种湿热天气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常见。近期,国际权威杂志《科学进展》刊登英国拉夫堡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1979~2017年间,全球潜在致命的高温高湿事件数量增加了一倍,而且频率和强度都在上升,某些亚热带地区的“湿球温度”已接近35℃的人类生存极限。什么是湿球温度,它对人类有何影响?《生命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主任黄存瑞教授。
, 百拇医药
    35℃是人类生存极限

    黄存瑞解释,“湿球温度”是衡量大气温度和湿度的一个综合指标,相对于天气预报常用的“干球温度”而言,它是空气通过水蒸发能够降至的最低温度。极端湿球温度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的明显趋势。

    人是恒温动物,自身可调节体温,使其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当空气温度高过体温时,体内的热可通过出汗蒸发来散热降温。但当空气中温度和湿度均过高时,人体通过出汗散热的效率就会变低。如果湿球温度达30℃以上,人就会感觉“窒息”一般的湿热;达到35℃,人就可能因无法排汗而导致代谢紊乱,造成生病甚至死亡。通常认为,湿球温度35℃是人类的生存极限。

    湿球温度太高,具体来说对人体的危害有:1.直接影响身体散热功能,导致户外工作者易发生中暑;2.导致高龄老人,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等基础疾病者过早死亡;3.增加儿童患感染性腹泻、孕产妇发生不良孕产结局的概率;4.可能带来新的传染性疾病暴发;5.增加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6.空气中增多的过敏原会加重过敏性疾病的负担。
, 百拇医药
    黄存瑞强调,湿球温度太高,还会引起一系列环境变化,包括降水规律的改变,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强降水和洪涝灾害;让一些原本湿热的地区更频繁出现高温高湿天气;加重空气污染以及增强空气中的过敏原活性等。

    多角度应对高温高湿天气

    虽然现阶段还无法减少高温高湿天气的频繁出现,但黄存瑞表示,我们需在各个层面做好应对。

    在城市建筑规划和设计方面,要提供公共纳凉场所。空调虽然降低了室内环境温度,但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导致一些没有空调的人更易遭受高温伤害。未来城市规划,可考虑增加通风走廊,多建一些公园、湖泊、湿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在卫生系统层面,要做好高温健康风险管理。第一,高温期间要做好疾病监测,可通过120急救热线等卫生服务数据来判断是否有大量人群面临高温风险。第二,全面普及、启动高温健康预警系统,提醒公众、医疗卫生部门和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第三,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应急响应,当高温热浪发生时,急诊急救的医护人员要能及时判断,并适当增加医护人员数量及轮休制度。第四,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很多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更易受到高温影响,但他们往往会忽视这方面的风险。
, http://www.100md.com
    少开空调、绿色出行都能做贡献

    《巴黎气候协定》要求各国政府都要采取积极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黄存瑞表示,即使世界各国真的能严格按照计划采取行动,将气候变化的风险控制在我们可接受的范围,仍然很难阻止海平面上升、极端高温高湿等气候事件的发生。一些太平洋岛国、非洲贫穷落后国家以及低纬度地区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大。所以,如果不尽早采取行动,未来还可能出现类似新冠疫情公共卫生事件的“气候危机”。

    “湿球温度达到35℃,不仅人类不能适应,一些动植物都难以生存。”黄存瑞提醒,要缓解这种情况,每个人都需从自身做起:科学使用空调,无需使用时尽量不开;多乘坐公共交通,尽量绿色出行;少吃牛、羊等红肉,降低农业碳排放等。▲, http://www.100md.com(张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