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7.07
编号:89339
德国遏制校园欺凌有新招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7日 生命时报 2020.07.07
     德国遏制校园欺凌有新招

    不对欺凌者采取惩罚,而是师生一起创造正义氛围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德国中小学校园欺凌好于国际平均水平。”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德国联邦教育部调查显示,9~16岁儿童和青少年中,1/3受到过校园欺凌,其中15.7%的孩子经常受到校园欺凌。这两个数据乍一看并不少,但其实都低于“国际水平”,这与2002年起引入德国校园的“无责备干预法”密不可分。

    “无责备干预法”的核心就是不责备欺凌事件中的任何一方,取而代之的是学校成立“支持小组”,鼓励其他同学主动帮助被欺凌学生改善处境。目前,德国有近300所中小学采纳这一手段预防校园欺凌现象。赫尔曼女士是柏林米特区中学的一名专业辅导员,她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具体实施“无责备干预法”时,各个学校会分三步走。

    招聘专业辅导员。这些辅导员一般都是受过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者,负责干预校园欺凌事件。辅导员们会花费大量时间与任课教师、受欺凌学生、欺凌者和班级其他同学沟通,了解事件的原委。平时,辅导员也要给普通教师进行有关欺凌的培训课程。学校还会与当地大学合作,探究处理校园欺凌的手段。

    成立“支持小组”。学校会从同情支持受欺凌学生的同学,以及直接参与欺凌的团体中挑选出6~8名学生,组成支持小组,唤起旁观学生对恶行的零容忍,让欺凌者正视错误行为导致的后果。这一步骤中,老师会通过群聊、一对一聊天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小组成员分享帮助受欺凌学生的经验。

    让欺凌者着眼于未来。德国教育界普遍认为,解决校园欺凌不应纠结于过去的问题,而应着眼于未来。因此,整个团队都应努力让欺凌者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尝试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对于被欺凌者,学校会培训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遭遇,帮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欺凌是一种社会不平衡的产物,如果对欺凌者采取强硬惩罚措施,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进行第二次欺凌。” 赫尔曼女士指出,“无责备干预法”旨在创造校园正义氛围,遏制欺凌动机。

    “无责备干预法”并不是对欺凌者放任自流,如果情节严重,被欺凌孩子的家长仍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根据德国法律,学校应负起一定责任,对受欺凌者进行赔偿。 德国民法规定,若欺凌者有足够的洞察力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从7岁起承担责任,比如签署禁令,对家长进行罚款等。14岁及以上的青少年还可根据《刑法》承担责任,被判处侮辱、诽谤和胁迫等罪行,被欺负者也可要求赔偿。

    大多数家长都支持“无责备干预法”,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6年期间,实施这一方法的学校中,超过85%的校园欺凌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其干预效果几乎不受学校类型和学生年龄段的影响。德国各州目前正在讨论,希望将“无责备干预法”推广到每一所中小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