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7.14
编号:89155
警惕青少年自杀会“传染”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14日 生命时报 2020.07.14
     情绪波动大 容易被诱导

    警惕青少年自杀会“传染”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麦舜翩

    前段时间,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亡一事引发网络关注和热议。其实类似的事件已发生多起:合肥15岁女孩因学习问题与父母争吵欲跳楼后获救,河北9岁男童因学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当大家都感慨疫情停学给学生带来了沉重压力时,却忽略了一种可怕的社会心理效应正在孩子之间蔓延,那就是“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是指自杀模仿现象,源于两百年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的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后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主人公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维特效应就像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报道,对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从而引起模仿。韩国的麻浦大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麻浦大桥是汉江所有大桥中投江自杀案例最多的大桥,因此也被称作“自杀大桥”。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人们在麻浦大桥的栏杆上设置了防止自杀的“生命之桥”公益广告。结果,由于广告的宣传效应,麻浦大桥的自杀事件反而增加了6倍之多。

    青少年是最容易受自杀传染影响的群体。一份调查了2.2万多名年龄介于12岁至17岁的青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12岁至13岁的少年在得悉他人自杀事件后,本人产生自杀想法或行动的风险增加了4倍多。

    青少年心理尚未成熟,情绪容易波动,处事方式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出现自杀报道时,青少年需要学校和家长更多的引导。要降低维特效应的影响,首先,媒体或一些文学作品对自杀事件不要美化或浪漫化,减少对事件细节的描述和渲染,平实客观地看待事件本身。其次,更多地讨论如何自杀预防,反思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享求助途径。最后,如果发现身边人有厌世的迹象,应密切关心对方,必要时送院治疗,以保证生命安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