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病床边的医生
油画《医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幅作品,它由著名肖像画画家塞缪尔·费尔德斯爵士(Sir Samuel Luke Fildes)于1891年创作完成。事实上,画作的灵感来自为画家儿子治病的古斯塔夫斯·莫里医生。画家长子生病后,受到莫里医生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最终小男孩没能战胜病魔,但画家对莫里医生的付出一直念念不忘,因而将深藏于心的感恩之情寄于此画之中。
作品描绘的是,在一个非常简陋的贫穷人家里,一位衣着考究的医生坐在椅子上,身体前倾,手托着下巴,神情严肃,十分专注地凝视着一个躺在“床”(由两张椅子拼凑而成)上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显得有些焦虑,又在努力思考,关怀之情溢于言表。小女孩的手无力地垂落在病榻边,她正在与死神搏斗。
房间的灯光很微弱,我们依稀可以看见不远处的药物以及备药的碗钵。显然,经过通宵抢救和服药后,孩子的病情暂时得到控制,但接下来的走向难以预料。此时此刻,疲惫的医生也无能为力,能给予患儿的只有关怀、怜悯与祈祷。
, 百拇医药
从画作中,我们留意到有光从窗外射进茅舍里,表明即将迎来黎明时分。画面背景里,患儿的母亲因焦虑和疲惫而趴在餐桌上。父亲则笔直站立一旁,将左手搭在妻子肩膀上,安抚着她;不过他的脸却朝向医生:一方面流露出对医生的感激与信任,另一方面迫切希望通过医生的神态判断孩子是否有起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生的西装革履与贫寒人家的家徒四壁,刻画出医生“无论贵贱远近,视如同一,沉着施救”的伟大形象,即使东方既白也浑然不觉。
从历史背景看,这幅作品面世的19世纪末期正值抗生素发明前的医学黑暗时代,超声波、电脑断层扫描等科学技术还未出现,无数孩子因急性传染病夭折。画家费尔德斯的儿子菲利普也在这一时期染病夭折。后来,当这位画家在被问及这幅画的意义时,他说:“对我而言,这幅画比我任何作品都令我伤感,甚至恐惧,但它也比任何一幅都美丽!”
画中,医生的手里没有任何治疗仪器,甚至听诊器都没有。画面也没有向我们展示医生的检查、诊治过程,只是陪伴在小患者身边,屏气凝神地注视照料着孩子的“整个身体”,而这正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全人照顾”的最佳境界,彰显着一种“医疗艺术”。画面中,阴暗的背景暗示着疾病的痛苦、死亡的可怕、亲人的悲伤乃至医生的无奈,但即便如此,正因为宽厚仁爱的医生身处这间破旧的茅屋,他尽心尽力、感同身受地去安抚、舒缓病人及家属,从而为这一家人带来了一丝光明与希望。
, http://www.100md.com
这幅画传达的首要精神是“医生的存在能够带给病人和家属最大的希望”。但相应地,这幅画也明确指出了医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尽管医生已经使用药物施治,但孩子仍然病情严重,昏迷不醒。可以说,现代医学仍然无法摆脱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只有正视医学的局限性,才会更自觉、主动去了解、关怀病人的内心情感,关注并构建关于患者及其疾病体验的故事,才能完成从“治病”到“医人”的人本主义变革。
幸运的是,不仅仅是绘画界,医学界也十分认可这部寓意深刻的作品。1947年,美国医学会成立100周年时,这幅画被印在了美国的邮票上;另外,矗立在台湾大学医学院的“医师之像”雕塑的灵感就源自这幅名画;而且,很多医学院校将此画作为教学案例材料,引导医学生对画里的细节进行鉴赏和描述。
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叙事医学的人文理念。叙事医学侧重伦理和人文方面的素养,而非技能、技巧,强调医患之间“在场的存在性交往”。这是一种无论科学技术和医学方法如何发展,都永恒不变的人性交往。医学可能是不确定的,但关怀和照护的艺术是确定的。▲, http://www.100md.com(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 杨晓霖 □张一丹)
作品描绘的是,在一个非常简陋的贫穷人家里,一位衣着考究的医生坐在椅子上,身体前倾,手托着下巴,神情严肃,十分专注地凝视着一个躺在“床”(由两张椅子拼凑而成)上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显得有些焦虑,又在努力思考,关怀之情溢于言表。小女孩的手无力地垂落在病榻边,她正在与死神搏斗。
房间的灯光很微弱,我们依稀可以看见不远处的药物以及备药的碗钵。显然,经过通宵抢救和服药后,孩子的病情暂时得到控制,但接下来的走向难以预料。此时此刻,疲惫的医生也无能为力,能给予患儿的只有关怀、怜悯与祈祷。
, 百拇医药
从画作中,我们留意到有光从窗外射进茅舍里,表明即将迎来黎明时分。画面背景里,患儿的母亲因焦虑和疲惫而趴在餐桌上。父亲则笔直站立一旁,将左手搭在妻子肩膀上,安抚着她;不过他的脸却朝向医生:一方面流露出对医生的感激与信任,另一方面迫切希望通过医生的神态判断孩子是否有起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生的西装革履与贫寒人家的家徒四壁,刻画出医生“无论贵贱远近,视如同一,沉着施救”的伟大形象,即使东方既白也浑然不觉。
从历史背景看,这幅作品面世的19世纪末期正值抗生素发明前的医学黑暗时代,超声波、电脑断层扫描等科学技术还未出现,无数孩子因急性传染病夭折。画家费尔德斯的儿子菲利普也在这一时期染病夭折。后来,当这位画家在被问及这幅画的意义时,他说:“对我而言,这幅画比我任何作品都令我伤感,甚至恐惧,但它也比任何一幅都美丽!”
画中,医生的手里没有任何治疗仪器,甚至听诊器都没有。画面也没有向我们展示医生的检查、诊治过程,只是陪伴在小患者身边,屏气凝神地注视照料着孩子的“整个身体”,而这正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全人照顾”的最佳境界,彰显着一种“医疗艺术”。画面中,阴暗的背景暗示着疾病的痛苦、死亡的可怕、亲人的悲伤乃至医生的无奈,但即便如此,正因为宽厚仁爱的医生身处这间破旧的茅屋,他尽心尽力、感同身受地去安抚、舒缓病人及家属,从而为这一家人带来了一丝光明与希望。
, http://www.100md.com
这幅画传达的首要精神是“医生的存在能够带给病人和家属最大的希望”。但相应地,这幅画也明确指出了医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尽管医生已经使用药物施治,但孩子仍然病情严重,昏迷不醒。可以说,现代医学仍然无法摆脱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只有正视医学的局限性,才会更自觉、主动去了解、关怀病人的内心情感,关注并构建关于患者及其疾病体验的故事,才能完成从“治病”到“医人”的人本主义变革。
幸运的是,不仅仅是绘画界,医学界也十分认可这部寓意深刻的作品。1947年,美国医学会成立100周年时,这幅画被印在了美国的邮票上;另外,矗立在台湾大学医学院的“医师之像”雕塑的灵感就源自这幅名画;而且,很多医学院校将此画作为教学案例材料,引导医学生对画里的细节进行鉴赏和描述。
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叙事医学的人文理念。叙事医学侧重伦理和人文方面的素养,而非技能、技巧,强调医患之间“在场的存在性交往”。这是一种无论科学技术和医学方法如何发展,都永恒不变的人性交往。医学可能是不确定的,但关怀和照护的艺术是确定的。▲, http://www.100md.com(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 杨晓霖 □张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