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医重卫,感动还要行动
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今年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彰显了广大医务人员伟大的抗疫精神,全国上下深受感动。但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还需各方努力才能真正形成。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不要去武汉!”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1月20日向民众建议,可他自己却连夜赶往武汉防疫。“等我好起来,一起工作。”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明智为指挥抗疫多日不眠不休,最后却不幸感染,生命永远定格在51岁。“搞快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顾不上染病的妻子,自己也身患渐冻症,但依旧拖着颤抖的双腿穿梭在救治现场。“我不想哭,哭花护目镜就没法做事了。”23岁的护士朱海秀瞒着家人奔赴一线抗疫,在镜头前提起父母,她强忍泪水,摆了摆手……
2020年初,未知的新冠病毒突然出现,让人们惶恐不安。短短数日,感染病例从武汉向全国蔓延,人们不得不闭门不出,居家防疫。然而,医护人员却义无反顾地披上白色“戎装”,逆行出征。据统计,此次疫情中全国共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还有千千万万名医护人员坚守在各地发热门诊,开展病例排查和救治。
, 百拇医药
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广赋说:“国家有难,挺身而出,是担当;舍小家顾大家,不惧危险,是无私;救死扶伤,舍生取义,是医者仁心。”此次新冠疫情堪称百年不遇的灾难,医务人员为病人拼命的样子,让所有人感动,增进了大众对医护工作的理解。疫情期间,社会各界为抗疫前线捐款捐物,积极提供支持;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武汉人民沿街相送援鄂医护,高喊“谢谢你们,为我们拼过命”,表达对医疗队的感念之情;4月初,各地用过水门、鸣笛等礼遇迎接白衣战士凯旋,“幸得有你,山河无恙”成为这场战疫最温暖的告白。一时间,致敬医者的强烈情感在全社会涌动。
“中国医生是全世界最好的医生,这点在疫情期间表现尤为明显。”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曹泽毅教授说,在日常工作中,相比国外同行,中国医生最勤奋、最努力,压力也最大。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比重视医生,但我国医生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还有很大改善的空间。这次疫情让全社会认识到,医生很重要,是好趋势。然而一些患者平常还会对医生出言不逊,疫情未结束就出现个别伤医事件,这表明全社会离真正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还有段路要走。
, http://www.100md.com
“有人伤害我,也有人保护我”
2020年1月20日,正值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遭遇一场劫难。他被患者用刀砍伤,整整两周才脱离生命危险。当记者如今问他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感受时,他只是说:“有人伤害我,也有人保护我。像这次为我挡刀的女士,就是我患者的妈妈。医路漫漫,不能为求回报而行医,我会珍惜自己的时间,去救治更多病人,做更多有价值的事。”
其实,每年都会发生一些令人痛心的伤医案件,将医患矛盾的话题推向舆论风口浪尖。曹泽毅教授说,医患矛盾与国内医生的社会地位还没确立起来有很大关系,也与广大民众没有建立起对医学的正确认识有关。医生是人民的健康所依、生命所托。在所有职业中,医生的学习训练时间最长,要学的知识最多,个人和家庭投入最大,理应得到相匹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如果人们不了解医学,甚至看低医学,就会把医学当成一般服务性行业,让医患关系彻底变了味。
郑广赋说,医患冲突往往源于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患双方缺乏相互信任,这是各国医疗系统共同面临的难题。虽然法律能帮助快速处理医患冲突,但只能“杀一儆百”。只有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氛围,医患之间达成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关系,才是长久之策。一次疫情带来的“感动”远远不够,还要社会各方重视和行动。
, 百拇医药
在陶勇看来,医患矛盾在于现实与内心的期望值不对等。有些患者寻求医疗帮助往往持有很高的期望,但医疗并非万能,再加之医疗条件有限,患者可能感受不到期待的对待,进而抱怨医生。再加上,一些不良个例事件被报道,如莆田系医院榨取高昂医疗费,让患者对整个医疗行业都不信任。医生们也很委屈,不仅承受着治病救人的压力,还面临评职称看论文、口碑好难晋升等现实困境,导致医生不得不在诊疗行为中谨小慎微,患者也常猜疑医生,两者的关系非常脆弱。
“爱与教育是医患冲突的解药”
尊医重卫不能只是一时,而需要我们努力形成一个社会共识。曹泽毅教授呼吁,全社会应切实提高对医学的正确认识,摆正医生的社会地位;爱护医生,特别是解决年轻医生的实际困难。很多年轻医生上有老下有小,但收入普遍较低,他们辛苦维持生活,还面临发展空间、工作环境等压力。政府应提高医务人员,特别是中青年医生的待遇,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集中全力去保卫人民健康。另外,要重视基层医疗建设,加大设备、资金、人才等投入,只有把基层医疗搞起来,医疗资源才可以充分利用,实现分级诊疗,降低大医院压力,让大医院的医生把更多精力放在疑难病例的研究上,实现医学发展与突破。
, 百拇医药
郑广赋医生说:“爱与教育是医患冲突的解药”。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的医疗系统遭遇各种考验,但也是宣扬、践行医学人文的最好时机。就医生个人而言,该做到三个“平等”:医患之间平等,医者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尊重患者才能一起对抗疾病;医生对不同患者平等对待,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不要有“插队”现象;医者之间平等,团队协作,对病人一同负责,平等交流。医院管理者该重视人文管理,医生也是普通人,心理也需要关爱。同时,呼吁将对医学的敬重写入教科书,塑造尊重医护的大环境。
陶勇医生呼吁,在人人是自媒体的时代,媒体肩负着重大社会责任,应给社会带来正能量。关于医患关系的报道和评论一定要深入调查,站在中立角度,切勿纵容医闹,夸大医患矛盾,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上“火上浇油”。另外,我国医保已实现基本全覆盖,但覆盖的重大疾病病种却相对较少,很多经济困难的患者还可能因病致贫,刺激医患关系的敏感神经。因此,呼吁医保能逐步纳入更多重大疾病。
曹泽毅教授说:“不管社会上对医学、医生的看法是否正确,都不要影响我们医生对待病人和医学的态度,更不要影响我们做好医生的追求。”值此医师节之际,希望大家将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和关爱体现在日常:看病问询时,少些质疑,多点信任;意见分歧时,少些指责,多点沟通;擦身而过时,留个微笑,哪怕只是一个善意的目光。▲, http://www.100md.com(水 欣 任琳贤 张 健)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不要去武汉!”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1月20日向民众建议,可他自己却连夜赶往武汉防疫。“等我好起来,一起工作。”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明智为指挥抗疫多日不眠不休,最后却不幸感染,生命永远定格在51岁。“搞快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顾不上染病的妻子,自己也身患渐冻症,但依旧拖着颤抖的双腿穿梭在救治现场。“我不想哭,哭花护目镜就没法做事了。”23岁的护士朱海秀瞒着家人奔赴一线抗疫,在镜头前提起父母,她强忍泪水,摆了摆手……
2020年初,未知的新冠病毒突然出现,让人们惶恐不安。短短数日,感染病例从武汉向全国蔓延,人们不得不闭门不出,居家防疫。然而,医护人员却义无反顾地披上白色“戎装”,逆行出征。据统计,此次疫情中全国共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还有千千万万名医护人员坚守在各地发热门诊,开展病例排查和救治。
, 百拇医药
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广赋说:“国家有难,挺身而出,是担当;舍小家顾大家,不惧危险,是无私;救死扶伤,舍生取义,是医者仁心。”此次新冠疫情堪称百年不遇的灾难,医务人员为病人拼命的样子,让所有人感动,增进了大众对医护工作的理解。疫情期间,社会各界为抗疫前线捐款捐物,积极提供支持;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武汉人民沿街相送援鄂医护,高喊“谢谢你们,为我们拼过命”,表达对医疗队的感念之情;4月初,各地用过水门、鸣笛等礼遇迎接白衣战士凯旋,“幸得有你,山河无恙”成为这场战疫最温暖的告白。一时间,致敬医者的强烈情感在全社会涌动。
“中国医生是全世界最好的医生,这点在疫情期间表现尤为明显。”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曹泽毅教授说,在日常工作中,相比国外同行,中国医生最勤奋、最努力,压力也最大。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比重视医生,但我国医生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还有很大改善的空间。这次疫情让全社会认识到,医生很重要,是好趋势。然而一些患者平常还会对医生出言不逊,疫情未结束就出现个别伤医事件,这表明全社会离真正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还有段路要走。
, http://www.100md.com
“有人伤害我,也有人保护我”
2020年1月20日,正值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遭遇一场劫难。他被患者用刀砍伤,整整两周才脱离生命危险。当记者如今问他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感受时,他只是说:“有人伤害我,也有人保护我。像这次为我挡刀的女士,就是我患者的妈妈。医路漫漫,不能为求回报而行医,我会珍惜自己的时间,去救治更多病人,做更多有价值的事。”
其实,每年都会发生一些令人痛心的伤医案件,将医患矛盾的话题推向舆论风口浪尖。曹泽毅教授说,医患矛盾与国内医生的社会地位还没确立起来有很大关系,也与广大民众没有建立起对医学的正确认识有关。医生是人民的健康所依、生命所托。在所有职业中,医生的学习训练时间最长,要学的知识最多,个人和家庭投入最大,理应得到相匹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如果人们不了解医学,甚至看低医学,就会把医学当成一般服务性行业,让医患关系彻底变了味。
郑广赋说,医患冲突往往源于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患双方缺乏相互信任,这是各国医疗系统共同面临的难题。虽然法律能帮助快速处理医患冲突,但只能“杀一儆百”。只有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氛围,医患之间达成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关系,才是长久之策。一次疫情带来的“感动”远远不够,还要社会各方重视和行动。
, 百拇医药
在陶勇看来,医患矛盾在于现实与内心的期望值不对等。有些患者寻求医疗帮助往往持有很高的期望,但医疗并非万能,再加之医疗条件有限,患者可能感受不到期待的对待,进而抱怨医生。再加上,一些不良个例事件被报道,如莆田系医院榨取高昂医疗费,让患者对整个医疗行业都不信任。医生们也很委屈,不仅承受着治病救人的压力,还面临评职称看论文、口碑好难晋升等现实困境,导致医生不得不在诊疗行为中谨小慎微,患者也常猜疑医生,两者的关系非常脆弱。
“爱与教育是医患冲突的解药”
尊医重卫不能只是一时,而需要我们努力形成一个社会共识。曹泽毅教授呼吁,全社会应切实提高对医学的正确认识,摆正医生的社会地位;爱护医生,特别是解决年轻医生的实际困难。很多年轻医生上有老下有小,但收入普遍较低,他们辛苦维持生活,还面临发展空间、工作环境等压力。政府应提高医务人员,特别是中青年医生的待遇,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集中全力去保卫人民健康。另外,要重视基层医疗建设,加大设备、资金、人才等投入,只有把基层医疗搞起来,医疗资源才可以充分利用,实现分级诊疗,降低大医院压力,让大医院的医生把更多精力放在疑难病例的研究上,实现医学发展与突破。
, 百拇医药
郑广赋医生说:“爱与教育是医患冲突的解药”。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的医疗系统遭遇各种考验,但也是宣扬、践行医学人文的最好时机。就医生个人而言,该做到三个“平等”:医患之间平等,医者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尊重患者才能一起对抗疾病;医生对不同患者平等对待,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不要有“插队”现象;医者之间平等,团队协作,对病人一同负责,平等交流。医院管理者该重视人文管理,医生也是普通人,心理也需要关爱。同时,呼吁将对医学的敬重写入教科书,塑造尊重医护的大环境。
陶勇医生呼吁,在人人是自媒体的时代,媒体肩负着重大社会责任,应给社会带来正能量。关于医患关系的报道和评论一定要深入调查,站在中立角度,切勿纵容医闹,夸大医患矛盾,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上“火上浇油”。另外,我国医保已实现基本全覆盖,但覆盖的重大疾病病种却相对较少,很多经济困难的患者还可能因病致贫,刺激医患关系的敏感神经。因此,呼吁医保能逐步纳入更多重大疾病。
曹泽毅教授说:“不管社会上对医学、医生的看法是否正确,都不要影响我们医生对待病人和医学的态度,更不要影响我们做好医生的追求。”值此医师节之际,希望大家将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和关爱体现在日常:看病问询时,少些质疑,多点信任;意见分歧时,少些指责,多点沟通;擦身而过时,留个微笑,哪怕只是一个善意的目光。▲, http://www.100md.com(水 欣 任琳贤 张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