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礼,得通过言传身教
日常生活中懂礼貌、守规则;接人待物时进退有度、不卑不亢
学礼,得通过言传身教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丁洪然
开栏的话:家庭是人生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牙牙学语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家风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后代。本期起,本版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设“家风·家教”栏目,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鉴戒当下,指导家长如何树立家庭风气、培养出好儿女。
近日,澳大利亚两个孩子在隔离酒店房间里随处涂大便,致数千人感染新冠的新闻引爆社交媒体。形形色色的“熊孩子”新闻并不罕见,每每都能引起一大波的讨论:4月,广州某小区内,一对熊孩子徒手掰断14辆豪车车标;6月,日本一个10岁男孩在铁轨上放石头,目的是想看放多少才会让列车脱轨;7月,上海玻璃博物馆内纯手工打造的玻璃梦幻城堡,因两个小孩在展区玩闹遭损坏……这些让人或哭笑不得、或后怕愤懑的事件背后,通常会有这样的质疑声“这孩子的父母是怎么教的……”父母怎么教孩子?两千多年前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要教孩子学“礼”。
, http://www.100md.com
“礼”就是公序良俗。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学礼”在孔子看来是儿童的重要任务乃至必修课,否则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什么是“礼”?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社会所规约的“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系列“公序良俗”,它规范人的行为、维系社会稳定。简单来讲,教孩子“学礼”,基础版是在日常生活中懂礼貌、守规则;进阶版是在接人待物时进退有度、不卑不亢。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懂礼、守礼。很多人认为“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熊家长的身影”,虽然这话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的确有些家长本身可能就没有礼貌和规则意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认识不到守礼的必要。又或者,一些家长对孩子溺爱,下意识地以“孩子小不懂事”“不要和小孩子一般见识”等理由为熊孩子的错误开脱,进而使得孩子认识不到错误导致越来越没有规矩。
家长懂得推己及人。如何在保护孩童天真“野”性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礼仪规约教育?教孩子学礼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记礼背后的“仁”这一核心。家长要明白推己及人的道理,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懂礼守则对于我们生活交际的重要性。同时,也可通过讲绘本故事或者进行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让他们学习如何让具体行动合乎“礼”。学好“礼”,日常生活中需要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 百拇医药
一方面,教会孩子懂礼貌、守规则。作为“礼”的外在表现形式,遵循礼仪规范是学“礼”的第一步。不论“孔融让梨”这类反映文明礼让的故事,还是“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或是“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儿歌,多数家长都会在育儿过程中用到。但怎么能确保这些知识性的内容被孩子真正接受和内化呢?这可能就需要家长带孩子多追问一下“为什么”:为什么孔融要让梨?为什么要说“谢谢”?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在提问和平等的探讨中,带他们领会这些规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这样孩子所学到的礼仪规范就不是简单的教条,而是真正能触动他内在情感认知的活泼道理。
另一方面,教会孩子进退有度、不卑不亢。“礼”的目的不在于简单地规范日常行为,而是为了促进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这也就意味着,守“礼”不是像解方程、做算术那样,只要掌握定理和法则就能做好,而需要根据不同的人、事和情境做出适当反应。达到上述标准所需的智慧,应当在日常实践中慢慢积累和总结。家长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体验和学习不同状态下的“礼”,在这一过程中家长既要注重个人言行的引导作用,同时又要以平等心态与孩子共同进步。▲
(本文指导老师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付长珍), http://www.100md.com
学礼,得通过言传身教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丁洪然
开栏的话:家庭是人生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牙牙学语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家风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后代。本期起,本版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设“家风·家教”栏目,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鉴戒当下,指导家长如何树立家庭风气、培养出好儿女。
近日,澳大利亚两个孩子在隔离酒店房间里随处涂大便,致数千人感染新冠的新闻引爆社交媒体。形形色色的“熊孩子”新闻并不罕见,每每都能引起一大波的讨论:4月,广州某小区内,一对熊孩子徒手掰断14辆豪车车标;6月,日本一个10岁男孩在铁轨上放石头,目的是想看放多少才会让列车脱轨;7月,上海玻璃博物馆内纯手工打造的玻璃梦幻城堡,因两个小孩在展区玩闹遭损坏……这些让人或哭笑不得、或后怕愤懑的事件背后,通常会有这样的质疑声“这孩子的父母是怎么教的……”父母怎么教孩子?两千多年前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要教孩子学“礼”。
, http://www.100md.com
“礼”就是公序良俗。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学礼”在孔子看来是儿童的重要任务乃至必修课,否则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什么是“礼”?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社会所规约的“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系列“公序良俗”,它规范人的行为、维系社会稳定。简单来讲,教孩子“学礼”,基础版是在日常生活中懂礼貌、守规则;进阶版是在接人待物时进退有度、不卑不亢。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懂礼、守礼。很多人认为“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熊家长的身影”,虽然这话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的确有些家长本身可能就没有礼貌和规则意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认识不到守礼的必要。又或者,一些家长对孩子溺爱,下意识地以“孩子小不懂事”“不要和小孩子一般见识”等理由为熊孩子的错误开脱,进而使得孩子认识不到错误导致越来越没有规矩。
家长懂得推己及人。如何在保护孩童天真“野”性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礼仪规约教育?教孩子学礼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记礼背后的“仁”这一核心。家长要明白推己及人的道理,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懂礼守则对于我们生活交际的重要性。同时,也可通过讲绘本故事或者进行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让他们学习如何让具体行动合乎“礼”。学好“礼”,日常生活中需要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 百拇医药
一方面,教会孩子懂礼貌、守规则。作为“礼”的外在表现形式,遵循礼仪规范是学“礼”的第一步。不论“孔融让梨”这类反映文明礼让的故事,还是“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或是“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儿歌,多数家长都会在育儿过程中用到。但怎么能确保这些知识性的内容被孩子真正接受和内化呢?这可能就需要家长带孩子多追问一下“为什么”:为什么孔融要让梨?为什么要说“谢谢”?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在提问和平等的探讨中,带他们领会这些规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这样孩子所学到的礼仪规范就不是简单的教条,而是真正能触动他内在情感认知的活泼道理。
另一方面,教会孩子进退有度、不卑不亢。“礼”的目的不在于简单地规范日常行为,而是为了促进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这也就意味着,守“礼”不是像解方程、做算术那样,只要掌握定理和法则就能做好,而需要根据不同的人、事和情境做出适当反应。达到上述标准所需的智慧,应当在日常实践中慢慢积累和总结。家长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体验和学习不同状态下的“礼”,在这一过程中家长既要注重个人言行的引导作用,同时又要以平等心态与孩子共同进步。▲
(本文指导老师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付长珍),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