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0.23
编号:86151
疫情下,孩子的心伤须修复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23日 生命时报 2020.10.23
     疫情下,孩子的心伤须修复

    家长不说偏激话 学校定期做沟通 自残自杀早预警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 林

    本报记者 高 阳

    “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会在1~2年内得到缓解,但是,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将持续10~20年。”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首都科学讲堂上强调,青少年处于身体、心理发育形成阶段,未来一段时间要警惕疫情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我国虽没有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但在北京、海南、深圳等城市已有的调查发现,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患病率大概在8%~17%。”自今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陆林院士带领专家团队先后3次奔赴武汉,从实地调查和临床案例中发现,无论是受到感染的儿童青少年,还是在疫情爆发期间不能上学、隔离在家的孩子,他们的精神心理都面临很大的压力,这些影响甚至延续到后疫情阶段。
, http://www.100md.com
    急性应激障碍。一般是家里有人去世,或者家人突然被隔离,传染病在自己周围爆发,这些青少年可能出现急性的应激障碍。例如,疫情中一位70岁老人在家中死亡,身边只有一个6岁的孙子,独自守着爷爷的尸体。这种急性的应激障碍,导致孩子可能经常哭泣、失眠、冷默,精神心理不正常。陆林说,这类情况往往需要精神心理医师介入给予帮助。还有一些青少年对疫情不了解,精神高度紧张,老把自己身体不舒服和新冠联系起来,不停地消毒、洗手。还有新冠康复的青少年此后变得很孤僻,觉得别人都在疏远他。

    适应性障碍。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就跳楼自杀。进入9月开学季,各地医院精神科学生群体就诊人数增多,很多学生开学后都出现了适应性障碍,多数伴有抑郁情绪,甚至有自残行为。陆林说,由于长期宅在家里上网课,脱离老师和同学,再次返回学校后,一些同学出现了恐惧课堂教学,无法适应新的学习节奏;或者新冠患者康复后回到校园,不被接纳,担心自己复发等问题;还有的宅在家里作息紊乱,经常刷手机、看电脑、玩游戏,开学后仍旧如此,极易和父母发生矛盾。
, 百拇医药
    创伤后应激障碍。陆林认为,疫情期间,很多青少年隔离在家,可能会感觉到恐惧、沮丧、厌倦,对未来的学业和就业忧心忡忡。他推测,这些孩子未来将有30%的人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往研究表明,SARS患者康复出院2年后,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接近50%。陆林说:“未来2~3年,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情况需要得到高度关注。”

    自伤、自杀。全球青少年自杀率飙升,正在成为这场疫情的次生灾害。陆林指出,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在国际上发生率很高,可以达到17%,也就是接近5个人当中有1个。我国研究大概要偏低一点,但也在13%左右。情绪不好,心理烦躁,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然后自残甚至自杀,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睡眠问题。疫情居家隔离,焦虑不安,晚上不睡觉,早晨不起床,很多大人和孩子的作息都十分紊乱。即便是现在学校复课,很多青少年的作息习惯仍旧调整不过来,陷入恶性循环。陆林强调,若半年内仍旧无法调整过来,就容易变成一种慢性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睡眠出现问题后,为了排解郁闷情绪,青少年还非常容易沾染喝酒、抽烟等恶习。
, 百拇医药
    游戏成瘾。5月12日,广西一12岁男孩被父亲责备沉迷手机,次日从32层跳楼身亡。搜索新闻不难发现,今年以来,在江苏、湖南、重庆、成都等地,都有孩子沉迷游戏,高额充值,最后酿成悲剧。疫情期间,很多孩子不能外出活动,宅在家里玩游戏打发时间,有的偷家长账号买装备、背着家长打赏主播。长期久坐、熬夜、不吃不喝,付出了经济代价不说,也牺牲了健康和生命。

    陆林强调,家长是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应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可以通过讲故事、画画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疫情,为什么要戴口罩,如何保护自己。多关注孩子的饮食、睡眠、学习、生活习惯,适时发现问题。不要一味责备,非打即骂,要跟孩子讲道理,不说偏激的话。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自己也要做到不经常玩手机、玩游戏,保持情绪稳定,不要经常发脾气、发牢骚。

    陆林建议,中小学、大学应当建设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帮助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在开学后,定期通过在线调查和线上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受疫情影响的情况。开学后,通过师生自我报告、日常观察、专业心理评估等方式,掌握困扰师生的具体压力来源和情绪行为问题。科学对待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与家长保持联系,不要把责任一味推给家长解决。全社会要形成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氛围。国家也要重视儿童精神科医生培养,对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自伤、自杀等危险行为及早进行干预、预警。

    儿童青少年自己也要学会心理、情绪管理。1.学会倾诉与分享,接纳情绪,无论心情是好还是不好,多跟父母、朋友、老师倾诉和表达。2.合理宣泄,如果觉得很压抑,那么哭一次也没什么,疯狂地玩一次也没什么,买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玩具,出去散散心,跑跑步,紧张的情绪可能就得到缓解。3.转移注意力,不要老想不高兴的事,看书、听音乐、画画、运动、做手工等,把注意力放在积极、快乐的事情上。4.合理饮食和睡眠充足,饮食可以帮助精神愉悦,睡眠可以修复损伤,保证精力充沛,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每天要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5.坚持体育锻炼,运动可以振奋精神,分泌让人快乐的多巴胺。儿童每天要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最好是到户外进行,可以慢跑、打球、骑车,提高免疫力。突发紧张和焦虑时,可以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总之,要主动地为自己减压,别都积压在心。▲,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