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1.03
编号:86340
清代温病四大家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3日 生命时报 2020.11.0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杨必安

    编者的话:温病是中医对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其中包含“瘟疫”,即西医所说的“传染病”。中国的医者先贤在数千年的抗温史中,逐渐摸索和发展出了丰富的经验,清代“温病四大家”便是杰出代表。

    叶天士最擅治时疫

    叶桂(1667~1746年),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祖父叶时是当地的名医,父亲叶朝采也精通医术。叶天士自幼跟随家人学医,他孜孜好学,从小便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广泛涉猎历代名家之书。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古训,只要听闻有比自己高明的大夫,他都愿意拜之为师,并且一定要学成才肯罢休。从12岁到18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17位,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因此后人称叶天士“师门深广”。

    叶天士虚心拜师学医一事,至今仍留有一则趣闻: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听闻后很想去学,但苦于没人介绍。一天,那位名医的外甥赵某找到叶天士看病。叶天士专心诊治,只用了几副药就将其治愈了。赵某很感激,同意介绍叶天士拜舅舅为师。当时的叶天士早已远近闻名,于是他改名换姓,虚心谨慎地向刘大夫求教。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刘大夫诊脉后觉得拿捏不准,便推辞说不能诊治。一旁的叶天士仔细观察,推测孕妇是胎儿不能转胞才痛得不省人事,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叫人马上抬回家去。果然,孕妇到家后顺利产下婴儿。刘大夫很惊奇,追问之下才得知这个徒弟就是大名鼎鼎的叶天士,很是感动,之后便把自己的针灸秘术倾囊传授给了叶天士。
, 百拇医药
    叶天士本来就聪明绝世,再加上求知若渴、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医术突飞猛进,不到30岁就医名远播。他除了精于家传的儿科之外,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在温病一门更具创造力,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他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

    清代乾隆之后,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研究温病的著名学者,以叶天士为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其中,叶天士所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辨证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播途径。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称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可谓功劳甚大。▲

    吴鞠通好方用到今

    吴瑭(1758~1836年),字鞠通,楚州(今江苏淮安区)人。在吴瑭19岁时,父亲患病,四处求医无效,卧床不起最终去世。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吴瑭,他认为自己“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于是产生了学医的强烈愿望。居丧期间,吴瑭买来大量医书研读,在读到张仲景的《伤寒·自序》时大受触动,决心弃儒从医。
, 百拇医药
    经过数年努力,吴瑭终于探索出一些患病规律和医治方法。他曾检核《四库全书》,得以见到其中收载的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不仅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得到很大启发。吴瑭十分崇敬叶天士,但认为他的立论太过简略,于是便在叶天士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床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五卷。

    在吴瑭看来,温病有9种,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吴又可所说的温疫只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此外,吴瑭还创立了“三焦辨证”学说,这是继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吴瑭还在《温病条辨》中留下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这些都是后世医家经常用到的方剂,如今临床上使用的方子中,十之八九源自《温病条辨》。▲

    薛生白巧用白虎汤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薛雪早年游历在名儒叶燮的门下,擅长诗文书画,在母亲患上湿热之病后努力学医,医术日益精进。薛雪在《湿热条辨》中对发病机理、证候演变、审证要点及疾病鉴别等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阐述。他不仅继承了张仲景的伤寒理论,融贯历代医家学说,还以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对温病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
, http://www.100md.com
    薛雪与叶天士同期齐名,还与他有过一段恩怨往来。一天,有个患水肿病的更夫向薛雪求治,薛雪认为更夫已病入膏肓,便推辞没有治。更夫回家时晕倒在路旁,正巧被叶天士撞见。经过诊查,叶天士认为他是常年熏染有毒蚊香而患病,经过精心调治,更夫很快就痊愈了。重获新生的更夫将叶天士奉为神人,并兴奋地将此事告诉众人,一时间州城里人人都知晓了。薛雪得知后,深感体面有失、声誉受毁,对叶天士又嫉妒又恼火,于是将住处命名为“扫叶庄”。这二人本就互不相让,此事更是火上浇油。叶天士极为愤怒,草书“踏雪斋”,制成横匾挂在书斋门上,以此来表达对薛雪的绝不退让。

    谁料,在两人准备一争高下的时候,叶天士的老母亲忽然病倒了,叶天士精心医治仍不见好转,因此十分焦虑。薛雪的弟弟与叶天士要好,便将叶母的病情告诉了薛雪。在详细了解病情后,薛雪认为叶母病毒阳明经证,需要重用白虎汤来扑灭“熊熊之火”,生石膏必须用二斤才能奏效。薛弟将哥哥的意见告诉了叶天士,叶天士恍然大悟,立刻煎了重剂白虎汤,叶母服后果然痊愈。

, 百拇医药     事后,叶天士非常佩服薛雪的医术,便将往日积怨一抛,主动登门道谢,薛雪备受感动的同时深感内疚,当即摘下“扫叶庄”横匾,表示了歉意。从此,两位名医互相学习,共同砥砺前行,为祖国的温病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孟英舍命医霍乱

    王士雄(1808~1868年),字孟英,号梦隐(梦影),又号潜斋、半痴山人、随息居士、睡乡散人、华胥小隐,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县)人。

    王士雄的曾祖父王学权是一位名医,著有《医学随笔》二卷,祖父和父亲也都精通医学,对该书做过补充和校注。王士雄14岁时,父亲重病不起,临终前嘱咐他道:“人生天地之间,要做一个有用于世的人,你如果明白这句话,那我就死而无憾了。”父亲死后,王士雄谨遵家训,刻苦钻研医学,但家境贫困无法度日,为了生计,他便去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孝顺街管理有关食盐的事务。白天工作,谋食养家,晚上“披览医书,焚膏继晷(音guǐ),乐此不疲”。他苦心攻读,手不释卷,上自《内经》《难经》,下迄明清诸先贤著作,无不深究极研,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海宁州志》形容他“究心《灵》《素》,昼夜考察,直造精微”。
, 百拇医药
    王士雄生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对西方医学持开明态度,不抱门户之见,并据理批评了一些大夫尊经崇古、拒绝接受西说的守旧思想。他十分重视临床,注意从实践中求得真知。学医3年后,王士雄就开始为人治病。1824年夏,盐业主政周光远在一次如厕后突然浑身发冷出汗、口唇发白、声音低微。一些大夫诊断“中暑”了,想用辛香开窍的药。王士雄诊得患者脉象微软欲绝,认为阳气将脱,若再用辛开之剂必加速危亡,于是力排群议。众大夫笑他年轻无知,纷纷责难,幸亏患者略懂医术,认为王士雄说得有理,请他处方。由于一时买不来药材,王士雄便立即令人将一块老姜煎汁,患者服用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随后王士雄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药继续调理,最终患者痊愈。此后,人们经常请王士雄诊病,他也不负众望,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医名大振。

    清代道光年间,江浙一带霍乱流行,王士雄忧心如焚,不避讳肮脏污秽之物尽力救治,并于1838年写就《霍乱论》书稿。1862年,王士雄旅居沪地,当时霍乱猖獗,于是他将原书重新修订,更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精心阐述发展前人理论,根据生平经验系统论述了霍乱的病因、病机、辨证、防治。曹炳章评价该书“治霍乱最完备之书”。王士雄一生勤于著述,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富有学术价值的医学文献,除了《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温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归砚录》《潜斋医话》和《王氏医案》都是他的主要著作。▲,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