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1.17
编号:86656
让经典走入孩子的生活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7日 生命时报 2020.11.17
     让经典走入孩子的生活

    不是生硬灌输,而是提供一个驾驭知识的“格局”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胡靖凯

    对于朝气蓬勃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与塑造是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而最早开始“雕琢”人的地方便是家。在家中,孩子会获得一副“眼镜”——家风,它是雕琢镜片的器具,有什么样的家风,孩子就会透过什么样的“眼镜”去理解世界,这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在一次演讲中,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谈及自己的“起跑线”。杨振宁升入初中后,就展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但其父杨武之并未送他去上数学兴趣班,而是请了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学生教授杨振宁《孟子》。杨振宁说:“这段经历对我的人生有决定性影响,远比我早早地去学一些高等分析、微积分更有用”。由此可见,杨振宁从家中得到的不是高深的数学公式,而是那副由父亲为他打造的、理解世界的“眼镜”。那些被看作过时的“陈词滥调”或“道德说教”给了杨振宁睁眼看世界、理解世界的可能性,给了他自由思索的能力,给了他一条能够奔向真理的“起跑线”。
, http://www.100md.com
    今天,经典似乎已经被当做“过时”的东西被家长们遗忘。然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恰恰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总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再被人们提起。几千年来,有无数的中华儿女愿意去讲授、去学习、去践行诸如《论语》《孟子》等经典中的智慧,这恰恰证明了经典自身蓬勃的生命力及其对我们的重要性。

    那么,应该怎么把“经典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呢?

    将经典植入生活中。家长不应该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而应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随处指点”。例如,当孩子不愿与身边的小朋友分享某个东西时,父母可以引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从而将经典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成为其思维的一部分。

    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传达道理。家长可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漫画来传达经典中的道理,而不是直接给孩子灌输一堆“陌生的符号”。

    家长要在思想上重视经典。这种重视不是在内容上把握经典,而是知道,经典的作用不在于为孩子提供知识,而在于为孩子提供一个能够驾驭知识的“格局”。例如,当家长在教授或陪同孩子阅读《论语》时,不仅要告诉孩子“仁”“义”“礼”“智”“信”“勇”是什么,还要让孩子知道,一个人格健全、视野开阔的人会如何在人格中摆放这些优秀的品格。例如,家长可以通过“尾生抱柱”(出自《庄子·盗跖》,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一般用以比喻坚守信约)的例子告诉孩子,所谓守“信”,并不是提倡一种盲目或愚蠢的“信”,而是一种有“仁”、有“智”的“信”。如果盲目“守信”,下场就会和尾生一样。所谓“匹夫之勇”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当孩子知道各种优秀品格之间的关系是彼此相辅相成时,便会慢慢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格局”来统摄这些品格。孩子对世界的理解不仅仅由知识构成,只有试图去思考、理解世界时,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才不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同样的道理,手指在钢琴键盘上反复地跳跃不能帮助孩子理解音乐、理解艺术,带孩子参加几次音乐会或画展,让孩子直观地感受什么是“美”,更有助对世界的理解。▲

    (本文指导老师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宇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