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2.08
编号:87080
假充电桩,究竟谁之过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8日 生命时报 2020.12.08
     假充电桩,究竟谁之过

    本报特约评论员 廖保平

    远看是新能源车充电桩,近看却是电源都没接入的“充电装”——这是媒体记者在安徽淮南调查走访时发现的怪现状。是计划好的面子工程,还是未完成便废置的烂尾工程?报道称,记者辗转采访多个部门竟仍得不出结论。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车发展,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其配套计划之一就是促进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各地因此掀起了一股投资充电站、充电桩的热潮,但据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4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8.7万台;而截至2019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81万辆。目前约为3:1的新能源车桩比,远低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的1:1。充电设施需求的缺口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新能源车与充电设施的关系,就像好马和好鞍,其发展势头难免受到配套充电设施的制约。正因为这样显而易见的道理,一个地区充电桩的配置数量也就成了当地“政绩工程”的体现之一。然而,越是政绩项目,越容易走向两个方向:一是被真正重视起来,大力发展;二是成为面子工程,变成可看不可用的摆设。

    此次被媒体曝光的安徽淮南怪现状至少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加强充电设施建设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了形。成为摆设的这些充电桩,可能一开始就是充数的假充电桩,也可能是在建设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中途废止,但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说明当地政府对充电桩配置规划不合理、落实不到位。

    在充电设施建设的“大干快上”中,相信不只是安徽淮南,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企业都存在为抢地盘,猛力杀入的问题。但由于未能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分配,以致部分区域充电桩安装不足,部分地区却数量远超新能源车,最终因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运营困难,失去维护能力,只能听任其变成摆设。如此 “政绩工程”,不仅影响了新能源车的发展,给真正需要充电的消费者添了堵,更重要是损伤了政府信誉。

    充电桩不是为了政绩而安,也不应该单纯追求数量。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若只是贸然一窝蜂地上马工程,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百姓之事无小事,尤其需要各地政府塌下心来,科学地、负责任地去做。▲,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