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1.15
编号:90533
十大热词关系餐桌安全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月15日 生命时报 2021.01.15
     多位权威专家就2020饮食领域大事进行解读

    十大热词关系餐桌安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过去的一年,因为疫情关系,人们在家吃饭的机会多了,这无形中让我们在吃的上面更健康了一些。除此之外,在刚刚结束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专家们对“2020饮食领域十大热词”进行了详细解读。

    热词一:春节防疫

    热词回顾:过去的一年,防疫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很多人关心新冠肺炎会不会通过食物传播。特别是2020年春节期间,正值疫情暴发初期,舆论对防疫的关注度达到峰值。2021年春节即将到来,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解读: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不是食源性疾病。尽管中国有证据表明,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除了人传人以外,还可能物传人,但对于消费者来讲,这种感染的机会非常小。搬运进口货物的工人,如果预防措施不到位,通过物传人而被感染的机会较大。为了避免食品可能被病毒污染,消费者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安全五要素来操作,具体来说就是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煮熟、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品原料。
, 百拇医药
    热词二:进口冷链食品

    热词回顾:自2020年7月以来,多地陆续爆出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引发了社会持续关注。冷链物品是否传播新冠病毒,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重点环节中如何强化管理,成为疫情防控下的重点与难点。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李宁解读:虽然近期多地时有在进口冷链食品及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情况,但总体来看,污染率比较低。截至2020年11月25日,国家卫健委组织的全国冷链食品及包装样品监测抽检结果显示,污染率为万分之0.48,且主要污染的是外包装。可见普通消费者,因接触冷链食品而感染的机会很低。消费者如果担心,选购冷链食品时除了佩戴好口罩外,还要做到: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食品,最好用超市准备好的夹子挑选; 接触生鲜食品后的手避免触摸口、鼻子和眼睛;购物完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水充分洗手。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则应按照国家发布的《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污染防控技术指南》等要求加强日常防护。
, 百拇医药
    热词三:免疫力

    热词回顾: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让“免疫力”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热词之一,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同时注意到均衡营养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措施。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解读:提高免疫力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不能“临时抱佛脚”。消费者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一种食物可以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只有食物多样化,才能获取均衡营养。日常应尽量做到荤素搭配,谷豆混吃,蛋奶兼顾,果蔬充足,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的供给。

    热词四:直播带货

    热词回顾:舆情话题趋势图显示,全年舆论对“直播带货”的关注度均处在一个较高水平。“6·18”“双十一”等购物节更是将直播带货热度拉到峰值。2020年11月,辛巴团队在直播间售卖燕窝,不久就有消费者质疑燕窝是假货,从而引发人们对直播货品质量的关注。
, 百拇医药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答:网络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流量经济,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消费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消费观念,提前了解相关商品,审慎看待直播购物主播的承诺,不盲听、不盲从、不贪图低价,从规范和信誉度好的网购平台选购食品。下单前应该仔细阅读商品详情页面,对不明确的地方进一步向主播或者客服咨询,下单后保留好相关支付凭证。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维权。

    热词五:诺如病毒

    热词回顾:仅2020年9月,全国报告超过30起诺如病毒感染事件,涉及病例约1500例,如何科学认知与防控诺如病毒性腹泻,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舆情话题趋势图显示,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的高发季节,民众关注度也在一个较高水平。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李凤琴共同解读:诺如病毒可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也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其中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蔬果是引起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的常见食品。保持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有效的措施,比如饭前便后洗手,按照前面陈君石院士提到的食品安全五要素处理和制备食物。
, 百拇医药
    热词六:误食毒蘑菇

    热词回顾: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11月25日,我国当年已有近8000人因误食毒蘑菇引起中毒,其中74人死亡,毒蘑菇已成为引发我国食物中毒致死的“头号杀手”。舆情话题趋势图显示,全年舆论对于“误食毒蘑菇”均有所关注,4月底5月初达到一个小高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解读:我国野生蘑菇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其中掺杂着数量庞大的有毒蘑菇。目前,还没有简易辨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方法,民间流传的所谓鉴别经验并不可靠,并且误食中毒后尚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预防中毒的最根本方法是“不采、不买、不吃”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热词七:食物过敏

    热词回顾:近年来,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呈上升趋势,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成人过敏的权威统计数据,但已有的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达6.2%。舆情话题趋势图显示,2020全年,舆论对于食物过敏话题都有一定的关注度。
, http://www.100md.com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红兵共同解读:食物过敏是部分人群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在医学临床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

    目前避免摄入致敏物质是防治食物过敏的唯一有效途径,实施食品致敏物质标签制度是避免食物过敏的有效措施。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某种食物可能导致自己出现过敏反应,应做好进食食物记录,找出导致过敏的食物并避免进食。选购加工食品时要仔细查看包装上的致敏物质标示,避开导致自己过敏的相关食品。

    热词八:米酵菌酸

    热词回顾:2020年10月,一则黑龙江居民聚餐时食用“酸汤子”造成9名食用者全部中毒死亡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舆论就自制发酵食品安全性展开激烈讨论。官方将此定性为由椰酵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 http://www.100md.com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刘秀梅解读:米酵菌酸对热稳定,100℃煮沸和高压都不能将其破坏。我国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有谷类发酵制品、木耳或银耳、发酵薯类制品等。为避免该类事件再次发生,家庭或小作坊要慎重制作或尽量不制作、不出售酵米面类食品。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干银耳,不选鲜银耳。泡发前要检查银耳感官性状,发现颜色深黄/黄褐色,或受潮变质的要丢弃;泡发以后不成形、无弹性、有异味的别吃。

    热词九:植物基食品

    热词回顾:随着消费者对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植物基食品已逐渐成为全球食品领域的新风口。舆情话题趋势图显示,全年舆论对“植物基食品”“人造肉”均有所关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郭顺堂,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江连洲共同解读:植物基食品是以豆类、谷物类等植物性食物为主要原料制成,其在质构、风味、形态等方面与相应的动物来源食品有相似性,具有资源消耗低、来源丰富、环境友好的特点。从营养健康角度来看,植物基食品能够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营养需求,还有低饱和脂肪酸、零胆固醇、无抗生素等优点。但科技界和产业界需要更注重夯实植物基食品的科学理论基础,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以科技进一步提升植物基食品的营养水平,满足健康、美味的新需求。
, 百拇医药
    热词十:粮食安全

    热词回顾: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实现连续十七年丰收。但同时,每年因浪费带来的食物损失仅粮食一项就高达700亿斤以上,相当于7300万人全年的口粮。一方面是粮食的连年丰产,一方面是食物浪费的触目惊心,疫情之下的粮食安全与食物浪费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解读:目前,我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安全稳定,但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粮食安全也将面临深刻挑战。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食物消费氛围,做到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百拇医药(王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