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1.19
编号:90600
三问四询识别“双心”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月19日 生命时报 2021.01.19
     躯体不适会引发焦虑 精神压力又重伤心脏

    三问四询识别“双心”

    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医学科教授 罗 瑛

    本报记者 王冰洁

    持续焦虑、抑郁等负面情感不仅会让人郁郁寡欢,还可能导致胸闷、胸痛等类似心血管病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医学科教授罗瑛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已有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是心血管病发病和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正因如此,各医院现已逐渐开设了“双心”门诊。

    临床上,由于心血管科的诊疗速度较快,问诊时很难对患者的情绪体验进行逐一问询,所以心理问题筛查尤为重要。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发表了《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旨在识别心内科就诊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并提出了“三步走”方案。
, 百拇医药
    第一步:“三问”探心理。

    建议心内科医生在诊疗同时或诊前候诊时,采用“三问法”初步筛出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患者。

    1.是否睡眠不好,已经明显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2.是否心烦不安,对以前感兴趣的事失去兴趣;3.是否多次检查都未能发现可以解释器质性心血管病的原因。

    如果以上3个问题中,患者有2个回答“是”,符合精神障碍的可能性约为80%。

    第二步:问卷评估程度。

    利用《患者健康问卷-9项》《广泛焦虑问卷7项》进一步评估。躯体症状较多时,推荐利用《患者健康问卷-15项》或《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躯体症状程度。

    第三步:“四询”了解病史。
, 百拇医药
    1.在常规询问患者现病史、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的同时,询问其是否因有躯体症状而反复就诊,却始终找不到病因。

    2.询问生活中的普通症状,比如食欲、二便、睡眠,可提示情绪问题。

    3.适当问及情绪困扰,比如遇事紧张或难以平复、兴趣活动少等,帮助患者认识某些躯体症状与情绪的关系。

    4.识别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比如冒冷汗、四肢乏力、面色苍白、肢体颤抖、恶心或尿急等。

    罗瑛表示,发现心血管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但尚未达到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临床医生会在积极治疗心血管病的同时,通过一些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比如纠正错误认知。不少患者对治疗焦虑、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普遍存在疑虑,导致服药依从性很差。一旦在用药初期出现不适,停药率极高,所以对患者及时并定期随诊极为重要,有利于了解病情变化和指导患者进一步治疗。另外,运动也可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研究显示,运动疗法不仅可以逐步恢复患者的正常运动能力,还能改善其情绪状态和心血管病预后。生活中,患者需要学会通过减压法来放松身心。比如,腹式呼吸、肌肉放松、冥想等,对心律失常、心衰、装有心脏起搏器和心脏移植患者的生理、心理干预效果都很好。

    罗瑛表示,在认知行为治疗的基础上,患者可遵医嘱服用抗焦虑、改善睡眠的药物,有助避免谵妄、惊恐发作等“双心”急症的发生。需要提醒的是,患者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心血管病药物,以免发生冲突,必要时可寻求中医辅助治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