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3.16
编号:94077
感恩的人生活质量高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16日 生命时报 2021.03.16
     英国研究人员在日本大阪市的调查发现

    感恩的人生活质量高

    他们心理弹性更大,能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感,比如自尊、自信、喜悦、热情、爱恋、乐观等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 侃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贾晓波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蒋 丰 本报记者 任琳贤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人员不久前在《人类学与衰老》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针对日本大阪市老年人的调查。结果发现,接受调查的老人均对自己一生中得到的关怀和支持抱有感恩之心,这使得他们更加乐观,也更能坦然接受晚年患病和各种不确定。研究作者伊扎·卡维迪娅教授表示,“感恩”可以增强人们对社会的认可和依赖度,获得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 百拇医药
    感恩中走向老年的日本人

    虽然上述调查主要在大阪进行,但就整个日本而言,感恩文化都较为流行。比如,日本政府将每年的11月23日设为“勤劳感恩节”,提醒人们对身边人和事心怀感激。正是在这种环境的长期熏陶下,日本老年人普遍都有一种感恩之心,并将其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记者一次去广岛采访时,年逾70岁的日本友人请客吃饭。饭后,他突然很感慨地说:“现在我随时可以吃到金枪鱼等生鱼片,还可以用它招待中国的媒体记者,但小时候,我根本吃不到这些东西,所以我对今天的社会一直充满感激。”

    前不久,在东京一家牙科诊所,记者见到了年近70岁的院长。他和儿子两人24小时轮流上班不休息,昼夜随时接收患者。谈及为何如此“拼命”,老院长回答说:“年龄越大,就越觉得要感恩社会、感恩他人,而为更多患者提供及时的服务,就是我可以做出的一种回报。”

, 百拇医药     可以说,恭敬表达感谢已经内化为当地人的一种习惯。比如,日本人吃每顿饭前都会双手合十,说一句“受领了”,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感谢。日本人在说“谢谢”时,也很有讲究。日语的“谢谢”有简单说法,也有敬语的表达方式,前者发音是3个音节,后者为11个音节。除了对非常熟悉的平辈朋友,大多数情况下,日本人都会使用敬语方式,以致初到日本的外国人,会感觉对方说话有些\u5570嗦,而这恰恰是日本社会“感恩教育”的一种体现。

    我国感恩文化历史悠久

    中、日、韩等东亚国家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比如,韩国的感恩文化与“孝道”密不可分,家家户户都有每年供奉祖先的茶礼仪式;重要节日中,晚辈要向长辈行叩拜大礼,感激长辈们的养育之恩。

    我国的感恩文化由来更久。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倡导的忠、孝、节、义就浸透着感恩思想;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倡导人们善待生命、感恩自然;墨子提倡“兼爱”,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如果希望得到别人更多的爱,那么也要付出更多。如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羊惠跪乳,乌鸦反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已是尽人皆知的名言和典故。
, 百拇医药
    事实上,清明也是一个表达感恩的节日。相传,清明节前吃寒食的传统,就是为了感念春秋时期介子推甘愿自割腿肉,给晋文公“充饥”的义举。而清明扫墓的习俗也源于对先祖、先贤、先烈的感恩心理,是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

    “中国的感恩文化十分悠久,但时代变革逐渐凸显出传统感恩文化的一些内容局限,再加上传承过程中的间断,导致我国社会如今对感恩精神强调不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受恩必报的观念深入人心,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忘恩负义。久而久之,感恩演化为一种“人际互惠”,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不顾一切也要报恩的“愚孝”“愚忠”,二是回报不够或方式不恰当引起的心理不平衡。其实,感恩的概念本就不该被狭义理解为“报恩”,而应强调友善、不求回报的平等关系,任何报恩行为都应当是自发自愿的。

    既治愈自己,又和谐社会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贾晓波表示,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感恩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它不只是表浅的感谢,而是一个从情感到认知再落实到行为的过程,即个体接受恩惠时产生了愉悦等积极情绪,同时生出感激之情,意欲有所回报。这种正面、积极的心理可使人感受到快乐和被支持,进而达到人际相处比较理想的状态。诸多实践和研究也表明,感恩心理对个人、对社会皆具益处。
, 百拇医药
    懂感恩,人格较完善。张侃表示,感恩是建立在人际互动基础之上的,这会让我们意识到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独立、不需要他人帮助的,同时也促使我们换位思考,懂得个体应有的担当和存在的局限。一项纵向研究还发现,心怀感恩的人更易应对人生转折,在掌控环境、个体成长、人生目标和自我接受上都具有较高水平。换句话说,懂得感恩的人,心理弹性更大,他们能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感,比如自尊、自信、喜悦、热情、爱恋、乐观等,而少有妒忌、偏激、固执、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等负面情绪。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懂感恩,疾病少上门。虽然感恩无法治愈疾病,但能显著增强我们的生理功能。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家发表在《身心健康研究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感恩测试中得分高的人,睡眠持续时间更长,睡眠质量更好;荷兰莱顿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则发现,懂感恩的人去医院次数更少;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者称,有冠心病的患者,如果进行了感恩训练,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抑郁焦虑减少,恢复得更快。

    懂感恩,人际更和谐。感恩可以让人敏感觉察到他人的关心,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际关系质量。美国《情感》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表达感谢能帮我们结交更多朋友,让双方维持长久关系。因此,不管是对帮你开门的陌生人说声“谢谢”,还是给助你一臂之力的同事发封感谢信,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 百拇医药
    懂感恩,行为亲社会。贾晓波表示,感恩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归属感,进而表现出帮助、合作、分享、同情、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亲社会行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刊载的一项研究发现,施惠者收到来自受惠者的回报之后,社会价值和自我效能感升高,再次帮助他人的可能性加大,促进社会善举的传递。

    从小、从一点一滴中习得

    贾晓波说,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需要在与身边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慢慢习得。因此,学习感恩应当从尚未形成稳定人格的幼年时期开始,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具体来说,学习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多说“谢谢”多微笑。从简单的、能表达感激之意的形体语言做起,例如微笑、说“谢谢”“你好”等。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该保留基本的仪式感,所以孩子应对父母的帮助表达感谢。在某些特殊关系中,比如,父母对子女、上级对下属等,感恩表达也不可缺,这不仅是一种礼貌和尊重,更是潜移默化的积极心理影响。
, 百拇医药
    经常记录值得感恩的事。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每天仅需写5分钟的感恩日记,就能将幸福感提高10%。因为对感恩心情的记录,能让人意识到在生活点滴中获得的恩惠,忘掉痛苦和疲倦。

    养成回馈社会的习惯。这种回馈不是简单回报施恩者,而是效仿其精神和行动,回馈其他人。比如,多参与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从实践中体会付出与回报的快乐,养成感恩的习惯。在很多西方国家,学生会被要求做够志愿服务的小时数,目的就是为了从小培养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公开示范效应。当今社会需要以多种形式将感恩贯穿于文化传播中,通过各种形式公开表达的感恩可使人们保持乐观,并产生共同目标感。例如,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国家公开表彰“抗疫英雄”,不仅是对个人贡献表达感恩,也是一种公开示范,能够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

    张侃说:“感恩不该被当作一种责任或义务来灌输。事实上,感恩是建立在一点一滴的获得感之上的,无论是获得更加健康的身心,还是获得融洽的社会关系支持,最大受益者都是自己。”▲, http://www.100md.com(任琳贤 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