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94083
医学是需要温度的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19日 生命时报 2021.03.19
     医学是需要温度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胡大一

    到2020年9月,我走出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校门、走上从医之路已经整整50周年了。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有幸经历了新中国前30年的后半段,以及改革开放至今40年的全程,算是走过共和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程的一名医生。50年来,在不断的探索反思中,我逐步加深了对医学的理解。这里有父母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有群星璀璨的母校老师的言传身教。北大医院每位科室主任我都很崇敬,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都深深地影响了我。

    提到医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医生是和有疾病的人打交道的职业。学医首先要学科学、学技术,医学也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但我深深体会到,医学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它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哲学思考。如果医学没有人文的翅膀,就不可能飞得高、飞得远。

    当医生,非常需要有同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同理心就是处处换位思考,为患者着想。如果没有一副菩萨心肠,不适合当医生。有时候,我们面对很多患者感到无能为力,就需要时时去关爱病人,帮助病人,安慰病人,这是单纯的科学技术不能做到的。医生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医生面临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责任重大。中国传统文化对医生的概括最为精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做医生要推动基本医疗服务的普及。

    从1970年到1995年,我用行医的一半时间,经过不断反思才意识到,在各个非精神医学科室的患者中,存在着大量以躯体化症状为表现的精神心理问题,却长期被漏诊、误诊。医生们用单纯的生物医学技术,对这些人群做了很多不必要的、高成本的,甚至是有创伤的检查,却解决不了问题,患者长期不能摆脱疾苦。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一批医学人文的老前辈在广州召开会议,推广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始终觉得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于是就提出“双心医学”的概念,推动双心医学的实践,这是我对医学理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心脏科、消化科等各科医生,如果不认真学习精神心理卫生常识,就很难理解患者感受、体会患者疾苦。

    从对双心医学的理解,我进一步提出,医生治病要“四问”:一问病情,二问心情,三问生活经历、工作经历、社会实践,四问性格,才能从生物学、心理和社会角度,全面了解被疾病和痛苦折磨的一个完整的人。医学是仁学,医学是了解人的疾病、痛苦的职业,所以一定要重视问诊。问诊既是了解病情,也是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随访患者应该成为每一位医生的职业习惯。在这里我要特别由衷地感谢患者,正是在医生和患者的互动当中,让我们了解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最终为每位患者找到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医学不能走向“冷兵器”时代,不能只靠影像、支架、起搏器、手术刀。我坚信,医学是需要温度的。我们要做有温度的医生,通过改革,重新使医学变得温暖。▲,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