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3.23
编号:91189
身体不适循经揉穴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23日 生命时报 2021.03.23
     六条足经各司其职 湿邪趋下容易淤堵

    身体不适循经揉穴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传统治疗部医师 薛世勇

    □主任医师 赵海音

    中医理论中,经络是联系全身网络、运行气血的通道。按照循行路线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除12条正经外,还有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奇经八脉”,起到交通联系、协调阴阳的作用。《黄帝内经》曰:“百病源于经络堵。”中医临床发现,“湿邪易趋下”,一般情况下,经络不畅主要“堵”在下肢。因此,本文就来聊聊腿部6条经络与健康的关系,教你如何分辨处理。

    足厥阴肝经:主治小便不利、下肢水肿。肝经起于大趾和次趾之间,沿足背内侧上行,经过内踝前方,沿小腿内前侧至膝,沿大腿内侧抵达会阴处。若有胸胁胀满、小便不利、口苦咽干等症状,需通过肝经寻求解决方法。重按太冲穴可疏肝理气,缓解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等症状;按压蠡沟穴,位于内踝上一个半手掌,骨面正中央,可缓解小便不利、下肢水肿的症状。
, 百拇医药
    足阳明胃经:主治胃肠不适。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起于鼻两侧,绕面颊,后向下经乳头,循行于胸腹部,接着经过养生保健要穴——足三里(外膝眼直向下四横指处),止于足二三趾之间。平时生活中,若有肠鸣腹胀、胃痛、呕吐、泄泻等胃肠病,按压循行穴位可缓解。常用的有肚脐两侧的天枢穴,小腿部足三里、上巨虚(膝关节髌骨下缘向下六个拇指宽)、下巨虚(膝关节髌骨下缘向下八个拇指宽)等。也可捶打小腿前侧经络走行部位,以疏通胃经,增加全身经络气血。

    足太阴脾经:主治疲劳困倦。脾喜燥恶湿,若感觉身体困倦、四肢沉重、舌边齿痕明显、大便黏腻不爽,可通过疏通脾经缓解症状。脾经起于第一足趾内侧缘,沿小腿处胫骨后侧缘向上行走,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敲打小腿胫骨内侧缘,按压脾经上的三阴交穴(脚踝内侧突出的骨头尖上方四横指处)、阴陵泉穴(膝下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中),均可有效疏通气血。由于脾经位于骨内侧缘,敲打时要控制力度,过重易产生皮下淤青出血。

    足少阴肾经:主治夜尿多。肾为先天之本,肾经起于足底,沿小腿内侧偏后、大腿内侧行走,抵达尾骶部,向上走行于腹部。夜尿频多、腰酸乏力是肾经出现问题的典型症状。涌泉穴位于足底,为肾经要穴,按压涌泉有助调理全经之气;太溪穴位于足部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按压太溪有助滋阴补肾。
, 百拇医药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腰背疼痛。膀胱经是全身最长的经络,贯穿整个脊背。背主一身之阳,疏通膀胱经有助缓解腰背部疼痛。膀胱经起于眉尖,向后沿头部中线两侧至项背,贯穿整个腰臀部,至大腿正后侧,过膝盖后侧正中,经小腿中央抵达外踝,至足小趾外侧。文献云“腰背委中求”,按压位于小腿正中的委中穴可很好的缓解急慢性腰痛。

    足少阳胆经:主治情绪低落烦躁。胆经起于目外眦,绕耳后过风池穴(颈后部两条大筋入发际0.5寸处),经过肩井(颈部后面最突起的骨头与肩头连线的正中)及躯干侧面,走行于大腿及小腿外侧。如果平时经常胁肋部胀痛或情绪低落烦躁,多为肝胆两经的问题所在。此时可敲打大腿外侧疏通胆经,缓解紧张情绪;按压风池穴可缓解头痛、鼻塞、耳鸣等头面部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除了12条正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有统领全身阴阳的作用,按压头顶部的百会穴,可提升一身阳气,让人气血充足,对于中气下陷导致的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有辅助疗效。任脉位于胸腹正中,按压脐上的中脘穴、脐下的关元穴,可补益脾胃,缓解便秘。另外,中医常讲“筋长一寸,寿延十年”。这句话其实是鼓励大家多运动,当全身气血得以顺畅运行,经脉自然而然也就通了。所以,春暖花开之际,不妨多出门走走,感受自然。▲, http://www.100md.com(薛世勇 赵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