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4.16
编号:91592
追忆恩师胡传揆
http://www.100md.com 2021年4月16日 生命时报 2021.04.16
     追忆恩师胡传揆

    朱学骏

    胡传揆教授(1901~1986)是我国当代皮肤性病学科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他对于皮肤科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为后人树立了典范。胡老治学严谨,成绩裴然,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人类维生素A缺乏症的皮肤表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胡老在1948~1966年间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虽然公务繁忙,但他始终关心着皮肤科学事业的发展,亲自组织了全国性病和头癣的防治工作,为国家的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65年我从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北大医院皮肤科工作。那时在门诊,不时能见到一位满头银发、气度非凡的老者,这就是胡老。当时正值文革动乱时期,正常的工作秩序受到影响,科研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胡老是作为“学术权威”被下放到皮肤科的。因为这个历史原因,我在刚刚迈进皮肤科学大门时就有幸得到了胡老的指导。
, http://www.100md.com
    胡老具有一个科学家高度的责任感和远见卓识。当时,免疫学在国际上刚刚兴起,胡老预见到它将在皮肤科起到巨大作用,便邀请上世纪60年代从美国归国的免疫学专家李桓英教授到科内,手把手教我这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1966年冬的一天,胡老邀请李桓英教授、我三人一起,在东四总部胡同附近一家饭店共进晚餐。胡老和蔼可亲,丝毫没有医学院院长的架子,谆谆教诲我对业务要有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其情其景,我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当时的科室真是一穷二白。不仅经费短缺、条件艰苦,又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记得有一次做实验,准备层析柱,将分子筛放入柱内后总是有气泡。无奈之下,我与李桓英教授小心翼翼地手持半米来长的层析柱,从平安里坐31路公共汽车去了医学院,请教免疫教研室的陈慰峰教授。原来是我们将分子筛从冰箱取出后,直接加入层析柱,由于冰箱内外的温差,导致气体从分子筛中释放出来,出现气泡。若从冰箱取出后,先加热驱出空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万事开头难,在胡老的关心下,在经历了种种创业的艰辛后,北大医院皮肤科成立了国内最早的免疫实验室,上世纪70年代在自身免疫病的诊断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本人通过这些锻炼,积累了理论知识,增强了实验能力,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赴美作访问学者的机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当年胡老对我的精心培养。
, 百拇医药
    胡老对于皮肤科学的热爱还表现在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上。对于银屑病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他在已届八十岁高龄之际,仍不顾疾病缠身,反复教导和嘱托大家要全力攻克这一顽疾。至今科室内很多人仍清楚记得,胡老一边以拄着的拐杖敲击地面,一边坚定地说:“10年不行20年,20年不成30年,一定要搞好银屑病的防治!”如今,能够告慰胡老的是,目前我科作为“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唯一被认定的皮肤科室,全科同仁们正齐心协力投入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探讨,治疗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心启动的第一个协作项目就是“全国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实现新的突破,努力攻克这一顽疾。(连载18)▲

    1972年1月,胡传揆教授(后排中间)与北大医院皮肤科同事合影,朱学骏教授为后排右一。,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