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5.11
编号:92080
修复地球,关键看未来十年
http://www.100md.com 2021年5月11日 生命时报 2021.05.11
     修复地球,关键看未来十年

    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量如能减半,地表升温将在1.5℃以内,全球缺水人口则减少一半,遭遇极端高温天气人口减少4.2亿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成里京

    本报特约记者 王 妍

    4月22日,世界数十亿人都加入到了世界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世界地球日”活动中,呼吁“修复我们的地球”。地球,宇宙中的这一暗淡蓝点,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一切”——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这句话,意味着“健康”的地球不是我们的选项,而是必须,因为除了地球,我们别无所依。然而,环境灾难、极端天气、物种灭绝、新型病毒入侵人类社会……地球频繁发出警告:我们唯一的家园正遭受灾难性破坏,人类代价惨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大声疾呼,人类“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 百拇医药
    未来十年“生死攸关”

    2021年是应对气候变化关键的一年。除了“世界地球日”,更有多个国际会议在今年召开,包括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等。气候问题向来重要,但从未像现在这样严峻过。“修复地球,接下来的十年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如果我们在这十年间不采取行动,我们所造成的破坏将是不可逆转的。”英国王室成员在今年年初的演讲中如是说。

    这十年很重要,是因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18年发布的“控温1.5摄氏度特别报告”中提出,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在2030年减半,才能将本世纪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控制在工业革命时期之上1.5摄氏度。只有这样,人类和其他生物才能避免面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损害。比如,与升温2摄氏度相比,将平均上升温度控制在1.5摄氏度,可将全球缺水人口减少一半;经常遭遇极端高温天气的人口减少约4.2亿,遭遇异常高温天气的人口将减少6400万;由高温、雾霾和传染病所导致的患病和死亡人数将下降;海平面将少上升0.1米,北冰洋海冰消融会更少;失去栖息地的脊椎动物和植物数量将减少一半;全球大部分珊瑚礁也可以得以幸存、避免灭绝。可以说,实现这一目标“生死攸关”。
, 百拇医药
    海洋,地球的“储热罐”

    “全球变暖增加的能量中,93.4%储存在了海洋中,其余约2%加热陆地、2%加热大气、2%融化冰川、冰盖以及海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介绍,海洋承受着全球变暖带来的压力。从过去80年的数据看,每个10年都比上个10年更暖。过去60年,海洋上层2000米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13摄氏度。“别小看这0.13摄氏度”,成里京说,全球海洋升高0.13摄氏度所蓄积的热量,足够“骇人听闻”——相当于每秒引爆4颗广岛原子弹,且持续引爆60年所产生的热量;仅2020年一年,海洋上层2000米吸收的能量就足以同时烧开13亿个1.5升的热水壶。如果今后仍不加限制,到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0.84米,2300年将上升3.5米,超过一层楼的高度。

    当海洋忍无可忍,就会以各种极端事件的形式释放能量。2020年,北美飓风的数量首次超过了30个,打破了历史记录。不仅数量,其强度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冰川融化、臭氧空洞、海平面上升、森林大火、物种灭绝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生态系统脆弱性等问题,都与气候变暖紧密相关。
, http://www.100md.com
    点滴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成里京介绍,我们应不断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是我国这十年的主要目标。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再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零排放”。

    修复地球,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出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节约能源。成里京建议,出门尽量多坐公交车、多骑自行车、少坐私家车。汽车会不断从尾气管中排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少汽车排放,能有力地帮助应对气候变化,还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在选购、使用电器时,尽量选择节能型的。“在房间中自然光线充足时,尽量不开灯。这些做法不仅有助节能减排,还可以实实在在地减少电费。”成里京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勤俭节约”理念,节约粮食、少买衣服、少用塑料袋等,也能为地球减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