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7.27
编号:93578
大暴雨督促全民学应急
http://www.100md.com 2021年7月27日 生命时报 2021.07.27
     受访专家: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长聘副教授 蔡闻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 李 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张云峰 □中国国际救援队原行动队长 刘 刚

    本报记者 高 阳 李珍玉 任琳贤 □本报驻墨西哥特派记者 刘旭霞 □本报驻荷兰特约记者 荷 芃

    7月16日以来,河南大部出现历史罕见的暴雨、特大暴雨。据统计,仅在20日下午16~17时,强降雨中心郑州市的雨量就达到201.9毫米,相当于1小时下了去年该市1/3的降水量,突破了有科学记录以来大陆小时降雨的历史极值。暴雨之下,郑州等地区发生严重内涝,交通瘫痪、房屋被淹、居民被困、停水停电等消息纷纷传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2日,此轮强降雨已造成全省103个县(市、区)877个乡镇300多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3人,失踪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1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
, 百拇医药
    多方驰援,抢险仍在继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当前已进入防汛关键期,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根据汛情发展,于7月20日提升战备等级,紧急调派焦作、许昌、漯河、新乡、商丘、驻马店6个支队开展人员搜救、排水排涝、转移群众等工作。中部战区紧急调派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以及车船等各类抢险物资连夜赶赴河南救灾。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7省消防救援、水上救援专业队伍也迅速响应号召,携“龙吸水”大功率排涝车、远程供水系统及其他抗洪抢险救援装备紧急驰援河南防汛……铁路、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也都在恢复之中。

, 百拇医药     除了“国家队”强有力的保障,一系列自救、互救的暖心举动也在全城,乃至全国传递,大雨滂沱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守望相助。郑州5号线地铁里,被困数小时的500多名市民等来救援时,一句句“妇女儿童先走”“让晕倒的先出去”“没事,靠着我就行”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在上海出差的龚先生,在微信朋友圈为郑州市家中临产的妻子呼救,邻居们不到两分钟就迅速找到他妻子,并安全送到了附近的医院;河南许昌市,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在暴雨中挥舞着双臂,拦停过往车辆,因为前方水深会有危险……很多志愿者和市民们还建立起通信群,“有孕妇和小孩”“已经昏迷”“被困火车”“房屋倒塌”“24小时没有吃饭”……这些信息在群里相互传递,所有人一起救助。在网络平台上,“河南加油”“河南一定行”“和河南一起扛”等话题引来全国网友的加油助力,各类救助信息被迅速转发扩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1日,企业救灾捐款数额已突破17亿元,众多明星、网友也通过各类平台捐款、捐物。

    《生命时报》的员工杨柳家住郑州市金水区未来路附近,他介绍,暴雨后,道路积水深度一度超过1米。7月21日上午,郑州暴雨短暂停歇,洪水也基本退去,道路上都是泥巴和抛锚的车辆,邻街门面房受灾严重,大部分药店、超市、水果店 、蔬菜市场等已经在打扫卫生,部分恢复营业。一位在荥阳市汜水镇参与救援的志愿者王倩告诉记者,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如城市,损失更为惨重,现在路上空无一人,很多房屋被淹,水泡后担心裂开,无法居住,救援队伍已带领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根据最新的雨情监测,北方降水已明显减弱,但仍在持续,雨带有北抬趋势,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等地还有大到暴雨,需警惕城镇内涝和山区地质灾害。截至本报发稿,各路救援力量还在不断增援河南,抢险工作仍在紧张推进中,“全国一条心,有灾一起扛”的精神充分显现。
, 百拇医药
    暴雨为何出现极值

    河南这场雨究竟有多大?据郑州市气象部门统计,自7月17日20时到20日20时,郑州三天的降雨量达617.1毫米,而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毫米。也就是说,郑州这三天的降雨量相当于以往一年的降雨量。其中,7月20日16~17时,郑州一个小时的降雨量就达到了201.9毫米,小时降水突破了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的历史记录。而此前全国1小时降水量历史记录是中国台湾澎湖的214.8毫米,而这是强台风才能带来的降水量。

    在华北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历史罕见的极端降雨过程。河南省气象台副台长苏爱芳介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共遭遇过五次强降雨,其中,最严重的一次为“75·8”, 即1975年8月,河南省南部淮河流域,受台风尼娜影响造成的特大暴雨。但此次河南暴雨过程,一小时最大降雨量、日最大降水量均超过“75·8”,综合考虑各种指标,研判为这次暴雨达到特强等级。
, 百拇医药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此次河南暴雨是前所未有的,主要由四大原因导致:

    一是大气环流形势稳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和大陆高压分别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导致两者间低值天气系统在黄淮地区停滞少动,造成河南中西部长时间降水。

    二是水汽条件充沛。7月中旬河南处于副高边缘,对流不稳定,能量充足,18日西太平洋有台风“烟花”生成并向我国靠近。受台风外围和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大量水汽向我国内陆地区输送,为河南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降水效率高。

    三是地形降水效应显著。受偏东风急流及低涡切变天气系统影响,加之河南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起抬升辐合效应,强降水区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区稳定少动,地形迎风坡前降水增幅明显。

    四是对流“列车效应”明显。在稳定天气形势下,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并向郑州方向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导致降水强度大、时间长,引起局地极端强降水。
, 百拇医药
    暴雨预报是公认的世界难题

    在如此狂暴的极端暴雨来临前,不少人提出,天气预报难道不能精准预测或提前预警吗?陈涛介绍,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都有环流异常的因素,出现时间没有特定规律可循。或者说,极端天气发生发展规律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据悉,在天气预报中,暴雨预报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即使是发达国家,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也仅达22%左右。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不能提前预知发生的准确位置。

    除中国外,欧洲多国、北美墨西哥等近日也都遭遇暴雨。自7月13日起,德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据德国科隆施塔姆海姆雨量站的记录,24小时降雨量超过了150毫米。德国西部由暴雨引发的洪水导致160多人丧生,1300多人下落不明,受损车辆不计其数,房屋、桥梁、公路、铁路等严重受损。同天,山洪又袭击了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此次洪灾主要发生于德国农村地区,受灾地区交通、电力与通讯网络瘫痪。此外,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均遭遇洪灾,流经荷兰和比利时的默兹河水位暴涨到历史新高,导致荷兰紧急疏散近万名居民;比利时上千户断电,30多人丧生,比利时首相亚历山大·德克罗表示,“我们仍在等待最后审判,这次可能是比利时有史以来最具灾难性的一次洪灾”;流经瑞士首都伯尔尼的河流在7月16日(当地时间)以560 立方米/秒的破纪录流速决堤。
, 百拇医药
    7月20日,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也突然遭遇强降雨,造成城市多个地段积水,墨城国际机场附近一些地段积水甚至达到膝盖部位。墨西哥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与许多城市将水引入河流不同,墨西哥城本身是在湖泊之上建造而成,因此经常面临洪水的困扰。目前,墨西哥处于雨季,降雨量较旱季大量增加,再加上土壤渗透性较差,雨水渗入地下的速度较慢,并且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壤面积,因此墨西哥城一到雨季便面临内涝问题。

    欧洲各国专家分析,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降雨是此次特大洪水泛滥的公认原因之一。自19世纪以来,人类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致使地球升温约1.2℃,而气温每升高 1℃,空气中的水分就增加7%。创建欧洲洪灾预防系统的水文学教授汉娜·克洛克认为,气候变暖会加速海洋湖泊中水的蒸发,致使更多水分进入大气层,从而引发强降雨和极端天气。

    克洛克教授说,此次洪灾还暴露出德国洪水预警系统中的“断点”问题,导致居民未提前得知洪水来临的消息。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副所长弗里德里克·奥托认为,当局应迅速普及洪水风险教育,因为人们并未意识到天气是可以致命的。欧洲政客还指出了城市规划与布局中的不足。
, http://www.100md.com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长聘副教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蔡闻佳说,科学上很难对单一极端灾害事件与气候变化的联系作判定,很难说这次河南暴雨就是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气候变化会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自然·气候变化》上一项研究称,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显著增加了全球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幅度高达37%。所以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幸免于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对社会的危害。

    要把“罕见”应对变为“常见”应急

    蔡闻佳说,目前,一些科研团队已经在做专项评估,比如气候变化对气温、降雨、洪涝、干旱和森林大火等的的影响,除了系统全面的评估,还要进一步细化到不同省份、地区。以前认为洪水发生在四川、云南等省份,伴随气候变化,未来可能看到,不常遇到这类灾害的地区也会受到侵扰。如果这些地方没有提前储备应急、经验不足,就可能出现措手不及。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带给我们的冲击可能将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必须把“罕见”应对变为“常见”应急,每个省份可能遇到的极端天气事件不尽相同,如台风、暴雨、暴风雪等,要根据地域气候特点,从基础设施建设、救援储备等各方面做好应急预案。
, http://www.100md.com
    “这次暴雨是极端性天气事件,不常遇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李迅说,现阶段我们只能趋利避害,尽量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同时反思与灾后重建,要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预警范围不够大。早在17日,气象部门就预警暴雨发生中心在焦作市,但因为时间、位置略有偏差,暴雨中心来到了郑州。这其中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一个地区防范暴雨,其他相邻地区也应做好准备,扩大预警的范围,也能提前准备防护与疏散。另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群众的防汛认识方面也凸显不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张云峰说,城市规划设计的日降雨量标准是按照常年最大24小时降雨量确定的,但此次郑州一天(457.5毫米)下了大半年的降水量,显然是始料未及的,放在任何地方都是罕见的大灾。今后在城市规划方面,必须考虑内涝防治设计与城市规模相匹配。当然,一味增加工程设计也不合理,要结合经济、工程标准等因素综合考虑。另外,此次暴雨灾害最令人痛心的是,多人因被困地铁而丧生。近年来地下空间安全事故频发,与地下空间多头管理、与城市整体协调性不强有关,今后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中应加强地下空间统筹,针对地下空间制定更全面的安全预案。
, 百拇医药
    专家们表示,防汛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他极端天气也是未来我们随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必须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即提高城市凭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能力。

    应急需要常态化。中国国际救援队原行动队长刘刚说,我们应该将应急预案做得更全面,从政府部门、应急专业队伍,到民间应急力量(包括企事业单位、学校、地方团体等),应该有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各级组织管理架构中的职责权限要明确到人,指定到点,防止推诿扯皮和出现盲区,建议有组织的地方就成立相应的应急队伍,根据辖区大小和人员规模,灵活调配队伍编制,根据地域内灾情特点,储备好相关应急物资器材,按计划组织队伍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定期检查储备物资器材的数质量情况,确保良好的应急能力和战技性能。尤其应当注意,每当大灾大难,医院等关键部门不能停摆,更应提前储备好物资器材和设备,至少保证7~15天以上的使用,全方位做好各项预案,并提前搞好针对性演练。

    增强基础设施抗灾韧性。刘刚表示,这次灾难过后,各责任主体都要不留死角地排查一下,防止地基下陷,建筑物结构变形而后患无穷,需要修建或翻新的建筑,特别是地下管线、排涝设施、供电照明设施等,应尽最大限度整改重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得到可靠保障。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兴建“海绵城市”,通过建设城市河涌、湖泊、湿地、公园等,让常态下的雨水向地下渗透,排出地面积水。李迅表示,如果遇到特大暴雨还需采取另外措施,总体来说,城市排水工程应与城市规划相适应,与道路、防洪、河湖水系、绿地系统、环境保护、地下空间等相协调。另外,需根据地势考虑雨水管渠的设计,留足城市防涝空间,一般按照陆面允许水深限定值进行推算,当雨水无法依靠重力排流时,高内涝风险位置应该设置雨水泵站。
, 百拇医药
    提升城市应急管理。刘刚表示,极端天气的预测确实存在难度,但相关部门应尽可能让群众在第一时间获取预警信息,并有科学简洁的解读和指导。例如,焦作市当初预警的“预计降水500毫米”是什么概念?下暴雨时,城市内有什么危险,哪些地方不能去,该不该停课停工等,都应给出具体提示。灾情信息的及时传播既高效又暖心,可最大限度避免财产、人员损失。同时,根据预警,各机构要及时责令所有人强制执行避险逃生措施。

    提高每个人的自救能力。刘刚说,隐患就在身边,大众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避险的常识、安全逃生意识,以及自救互救技能都比较薄弱。目前,普及这些知识技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大家养成关注极端天气预报和灾情播报的习惯;平时不论去哪里,都要先留意紧急出口和安全逃生路线;学习一些游泳、划船等技能;在家或车内准备些便携逃生物资。

    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专家们呼吁,人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蔡闻佳说,特大灾害背后有气候变化做推手。人类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必须有危机意识,比起救灾,保护生态环境才是真正的减灾和防灾。国家已经明确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抵消碳排放总量),每个人都是实现目标的一份子,从我做起,节能减排,少用一次性塑料袋、纸巾筷子,多参与植树,保护自然。

    最后,专家提醒,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但破坏性严重,灾后还可能引发房屋倒塌、漏电、有害气体泄漏、火灾等次生灾害。河南等北方地区强降雨还在持续,东南沿海降水也将增多,如遇洪灾,一定要警惕细菌病毒交叉感染和传播,做好卫生防疫。注意饮食安全,不喝生水,尽量喝密封桶装水、瓶装水或烧开后的水。在家加工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即使食物暂时短缺,也绝不能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洪灾后有大量垃圾需要处理,一定要戴上面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不要直接接触垃圾。▲, 百拇医药(高 阳 李珍玉 任琳贤 荷 \u8283 刘旭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