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8.03
编号:93721
让93岁老人重新站起
http://www.100md.com 2021年8月3日 生命时报 2021.08.03
     让93岁老人重新站起

    从2014年至今,北京友谊医院唐海团队已完成BacFuse微创手术700余台,年纪最大者96岁,最小的18岁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唐 海

    本报记者 高 阳

    你腰疼过吗?研究发现,大约80%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时段会经历腰痛。据统计,我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15.2%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病率仅次于感冒,且大多数腰突患者集中在中老年人群,现呈年轻化趋势发展。很多人认为,腰疼不是病,养着就好,有的甚至在硬板床上一躺一个来月。但实际上,腰疼既有最佳治疗时机,也有鲜为人知的新技术,用好了,高龄老人也能重新挺起腰板生活。

    新技术让老人重新站起来
, 百拇医药
    今年93岁的吴老太太,大半生都在医科院某研究所工作,直到84岁才退休。她在街坊邻居里一直是出了名的老寿星,至今耳不聋眼不花,平时还自己去公园锻炼,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可就在几个月前,老太太连起身站立都成问题。

    因为长年累月的工作,吴老太太一直患有腰椎病。三年前,她的病情加重了,于是去了家附近的北京友谊医院诊治。她自述腰背部疼痛,步行距离只有200米左右。骨科主任医师唐海结合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其为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来考虑到吴老太太年事已高,无法承受手术,便遵从家人和吴老太太本人意愿,暂时不住院,采取保守治疗。

    回到家后,家人每天按时给老人搽药、贴膏药、按摩理疗,疼痛暂时得到了缓解。可好景不长,几个月后,老人的腰椎病又犯了,过去经常吃的止疼药已经没了效果,最疼时只能靠家人扶着走几步,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质量大不如前。于是,家人推着轮椅、带着吴老太太再次找到唐海主任,寻求进一步治疗。
, http://www.100md.com
    “93岁高龄,这对于任何手术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患者目前生活质量极差,如果不手术治疗,将一直痛苦下去。”唐海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对于高龄老人的腰椎问题,医生通常都不会建议手术,首先推荐保守治疗,比如用药、卧床休息、推拿按摩、牵引、佩戴腰围、打封闭等。但长期静养可能会躺出其他问题,长期大量吃药又很可能导致肝肾损伤,甚至神经系统问题。再次看到吴老太太时,唐海的内心很是纠结,但这次,家属和老人对手术的坚持和笃定让唐海有了信心。经多学科评估和会诊后,唐海最终决定用新的微创手术技术—BacFuse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为老人进行治疗。

    影像学检查提示,吴老太太腰椎管内黄韧带严重肥厚,椎管面积严重减少。唐海通过实施BacFuse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即在腰麻下行体内棘突间提供持续的内牵引,关节突开窗切除增生的黄韧带,持续牵拉后纵韧带、增加椎管面积。手术十分顺利,用时一小时,出血量也只有30~40毫升。术后,腰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宽,三个月左右,老人就离开了轮椅,自己步行到卫生间、厨房,还能去公园散步,回到老单位转一转。
, http://www.100md.com
    一个小卡扣,撑开挤压在一块的椎体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大多都会表现出腰痛、下肢疼痛和麻木、间歇性跛行、行走困难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典型症状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特别是在咳嗽、打喷嚏等腹压突然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

    “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病,目前的治疗方式存在局限性,并不能解决患者病痛。”唐海说,传统的中医治疗主要是牵引,朝上下两个方向牵拉,撑开椎间隙,牵拉后纵韧带,这样使椎间盘被回纳,不再压迫脊髓。但牵拉只能解决一时病痛,受自身重力作用,慢慢地椎间盘又会突出,症状就又来了。后来,有了椎弓根钉固定术,也就是人们常讲的“打钉子”。从后背把椎板和棘突切开,将露出的神经根和脊髓剥到一边,把突出的椎间盘切除。这种手术会破坏整个骨骼,必须打钉子稳定住局部脊柱结构。因力学强度太硬,易造成临近腰椎间盘节段出现新问题,即邻椎病,所以这类手术在国内外越来越少用了。
, 百拇医药
    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是椎间孔镜术,经皮进入脊椎后,把神经根剥到一边,孔镜从椎间孔进去,再切掉突出的椎间盘。这类手术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误伤神经根或脊髓。如果突出的椎间盘没切净,在重力作用下极容易再次复发。而且,这类手术对主刀大夫的水平要求很高,学习曲线很长,前50~100台手术出现损伤风险的可能相对较大。因此,美国人虽然发明了这个技术,但由于美国商业医保反复理赔成本较高,在2016年已经基本叫停。但在我国,这种技术仍是大多数医院治疗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术式。

    针对上述“困局”,唐海带领团队开展了BacFuse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治疗腰椎病的探索。该技术于2011年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已成功开展数千例,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也有医院开展此手术,尚未有不良事件报告,国内多个城市三甲医院也在陆续开展该术式。

    BacFuse系统是一种后路、非椎弓根固定系统,适用于颈椎之外的单阶段椎体疾病,通过植入BacFuse棘突间融合器,撑开棘突间隙,一方面有利于突出的椎间盘回缩到原始位置,修复椎间盘。另一方面通过牵拉后纵韧带、黄韧带,增加椎管面积。这种手术不动大的腰椎结构和椎间盘,只破坏棘间韧带,放入一个撑开器,在两个相邻棘突间“叠瓦状”固定,以增大棘突间的应力作用,让重力通过棘突间内置物向下传导,减少受损椎间盘的压力,从而让突出的椎间盘自己慢慢复位。所以,这种手术也被称为“脊柱内牵引”,避开了传统体外牵引的弊端,同时还能与骨移植材料一起使用。
, http://www.100md.com
    唐海说,对高龄、合并症多的患者来说,传统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创伤大,易出现术后并发症。BacFuse手术是微创的,风险更低,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仅需在腰麻下完成,适用范围广,从胸骨到骶骨的椎间盘皆适用,保护邻近节段,减少邻椎病发生,降低再手术风险。术后,病人整体感觉很舒服,腰椎仍能自由弯曲,不像打钉子后,腰椎会变得“很板”,弯曲受限。

    从2014年至今,唐海团队已完成BacFuse微创手术700余台,年纪最大者96岁,最小的18岁。唐海说,等到患者突出的椎间盘完全复位后,这个撑开器还可以取出,即便不取出,也能终身使用,核磁检查不受影响。当然,这个手术也有禁忌症,肿瘤病人、腰椎滑脱、椎间盘脱出、腰椎管骨性狭窄等都不太适合。

    丢掉坏习惯,腰板挺起来

    数据表明,35~55 岁是腰痛的易发年龄。随着不良生活方式越来越常见,腰痛越来越多地出现在35 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于是有不少年轻人常常调侃自己是“20岁的身体,50岁的腰”。
, 百拇医药
    唐海表示,腰疼牵扯问题特别多,从皮肤到椎间盘要经过很多组织结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引起腰疼,不仅腰椎间盘突出会腰疼,筋膜炎、小关节肥厚堵塞、骨质疏松、周围的炎症等,都可能诱发腰痛。但腰椎间盘问题更为严重,由于没有血液的供养,一旦损伤,自我修复能力较差,出现退化后,很容易发生结构的改变。一旦有了腰椎间盘突出问题,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少活动,做牵引,多休息;如果保守治疗三个月以上效果较差或症状反复发作,则需选择手术治疗。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的老人原则上不适合手术,但最好由多学科医生综合判断,能手术的尽量不要放弃治疗机会。

    唐海说,人每走一步,腰椎就有6个方向的运动,过屈过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这种磨损每天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很多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原本损耗的基础上,又加速了腰椎老化和损伤。

    姿势不当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例如,人平躺时,腰椎受力最小,大约25公斤;直立时,腰椎受力约100公斤;坐着时,上半身直立状态下腰椎受力约140公斤。上半身前倾会使腰椎受力骤增,站着身体往前倾时,腰椎受力变为150公斤;坐着身体往前倾时,腰椎受力增大到近200公斤。
, 百拇医药
    此外,腰部受寒,健身卧推,久坐,通宵打麻将,玩手机,过度负重,弯腰……都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胖人的椎间盘负担更大,容易出现小关节肥厚,要避免过度肥胖。柜台迎宾等服务行业从业者、重体力劳动者、伏案办公的白领一族等,都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高发人群。平时还应注意补充营养,氨糖是关节软骨的主要组成部分,30岁以后人体氨糖含量不断降低,且不再生成。因此,日常除了钙质,还要加强氨糖的补充。▲

    18岁,正青春

    18岁,这是一个人由少年迈向成年的开始。2021年8月5日,《生命时报》将迎来这样的蜕变。成长的日子里,我们经历过辛劳挫折,也收获过成绩嘉奖,这一切都被凝聚成文字,刻印在带着墨香的报纸上,定格于浩瀚的网络信息中。

    十八载初心不改。2003年夏天,“非典”余波尚未平息,一群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参加了一场特别的招聘考试,一个多月后,《生命时报》创刊号送到了读者面前。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来袭,还是一群年轻人,冲在前线,守住后方,履行健康媒体之责。18年的时光,或许改变了很多东西;但不变的,是健康传播路上 “心怀良知,科学为上,传播健康,为善最乐”的初心。
, 百拇医药
    十八载芳华灼灼。中国的健康环境正发生着巨大改变,人们的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健康中国”已进入实施关键期,从国家大环境,到百姓小圈子,无不满溢着对健康的祈盼。我们身处其间,理当责无旁贷,高举起健康传播的大旗。18岁,少年朝气不减,却多了一份专业和从容;18岁,青春锐气正浓,彰往察来,我们与大健康产业共生发展。

    十八载奋力向前。我们一刻不曾忘记,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不思进取就意味着“逆水行舟”。从16版到24版,从每周一期到每周两期,从纸质报刊到全媒体传播,《生命时报》的面孔一直在悄悄改变。18岁的节点,我们还会继续坚持高品质的原创内容,守住科学、准确的传播底线,同时加快全媒体、多形式、高效率的传播脚步,听读者所求,登读者所需,在全面提升报道品质方面坚定向前、步履不停。

    18年,是守望,是记录,是见证。感恩一路上专家的鼎力支持、读者的真诚相伴,邮政的强力相助、客户的信任认可,让我们在健康行业扎根发芽,枝繁叶茂。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但我们不惧挑战,因为我们18岁,正青春!

    《生命时报》社

    2021年8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