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不好拖累全身
受访专家: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 宋海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曾祥丽
本报记者 张 芳
听力下降,其实不只关乎耳朵。《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版》近期刊发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相比,听力障碍者的身体机能衰退更明显,下降速度也更快。
走得慢、走不远、平衡差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分析了近3000名老年人的数据,其中1/3的人听力正常,40%有轻度听力障碍(听力损失程度为26~40分贝),23%存在中度听力障碍(听力损失41~60分贝),4%为严重听力障碍患者(听力损失超过60分贝)。经对比发现,听力障碍越严重,身体机能得分越低;与听力正常的人相比,听力受损者在短期内身体机能的衰退速度也更快,主要表现为步行耐力更弱、走路速度更慢、平衡能力更差。
, 百拇医药
研究人员采用2分钟步行法测试耐力。数据显示,与听力正常的同龄人相比,轻度听力障碍者行走距离平均减少了2.1米,中度听力障碍者减少了2.81米,重度患者则少走了5.31米。
步速测试中,老人被要求步行4米。结果发现,听力损失每增加10分贝,走路速度就会降低0.6米/分钟。
研究人员设计了3种站姿,即双脚并拢站立、错开双脚站立(后脚的脚尖紧贴前脚的脚腹侧)、双脚前后呈一条直线站立,用于测试平衡力,每个姿势保持10秒为满分。听力正常的参试者中,低平衡得分的仅占19.3%,而这一数字在重度听力障碍患者中为45.5%。
听力损失是一种警示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宋海涛认为,应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因为听力损失与身体机能下降之间,有些表现为因果关系,有些则是相伴关系。
, 百拇医药
听力损失对行动状态的最直接影响是平衡障碍。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其中前庭主要负责平衡。如果听力下降是内耳损伤所致,且伤及前庭,就会出现平衡障碍。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走路慢与听力下降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仅能从其他角度进行推断。比如,双耳听力不好,走路时有了心理顾虑,速度自然就会变慢;在排除前庭问题的前提下,一侧听力不好可能造成听觉不平衡,同样来自正前方的声音,听力损失一侧接收到的声音更小,以致声源定位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到步速。
耐力变差与听力损失的关系,更像同种原因导致的伴随表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曾祥丽解释说,诸如高血压、糖尿病、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引发血管病变。内耳血供脆弱,一旦在疾病影响下出现弹性下降、供血障碍等问题,就会导致听力下降。当这一表现与基础疾病造成的身体机能下降同时出现,就会看到研究中呈现的结果。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认为,听力和身体机能之间的关联,也与认知减退有关。“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果因听力障碍导致生活空间缩小,出现社会孤立感,就可能间接影响身体机能。
, http://www.100md.com
心理及认知受损不容忽视
宋海涛强调,听力损失对认知与心理层面的伤害,更应引起重视。听觉受损者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减少,很多人的世界是孤独的,仿佛他人的一切都与其无关。这必然会对认知及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对各种不如意的事变得异常敏感,产生抵触情绪,当不如意事件被无限放大,可导致抑郁、焦虑等多种心理问题。已被证实的心理及认知影响,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记忆力下降。《老年医学国际》杂志刊发的一项针对日本人2016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显示,听障患者户外活动的受限比例,远高于没有听力损失的人;存在心理困扰者占39.7%,高于普通人的19.3%。此外,听力障碍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的占37.7%,而没有听力障碍的人中仅为5.2%。
抑郁。美国国家耳聋和其他交流障碍研究所调查发现,在自述有听力损失的成年人(18~69岁)中,30%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对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皮尔斯·道斯解释说,听力受损者在与人交流时,会因为强迫自己“跟上”他人的交谈而压力倍增。别人在高谈阔论,自己却无法确认听到的内容是否正确,不敢贸然参与其中,难免会产生孤立感。若远离社交,虽然可以避免这种压力,但也可能因为孤独导致抑郁风险升高。
, http://www.100md.com
痴呆症。2020年7月,一项针对2051名老年人的研究显示,与没有感官障碍的人相比,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老人,患上痴呆症的风险高出86%。而在此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也发现,听力越差,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越高,即使排除了年龄及其他影响因素,那些听力轻度减退的人,发展为老年痴呆症的几率仍为听力正常者的近两倍;中度听力丧失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高3倍;严重听力丧失者,则会高出5倍。整体而言,达到轻度听力损失程度的人,损失值每增加10分贝,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就会升高20%。
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的听力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正常情况下,自出生到青少年期,听力敏感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成年后出现缓慢下降,每10年就会下降几个分贝,从高频声音开始;老年后,听力下降速度有所加快,但对日常交谈和生活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曾祥丽表示,受外界因素影响,国人的听力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2016年,全国听力障碍与耳病调查显示,我国有15.84%的人患有听力障碍,其中患致残性听力障碍,即中度以上听力障碍者占到总人口的5.17%。若以14亿人口计算,我国听力障碍患者已超过2亿。但调查同时发现,耳病患者中,接受过耳科检查的只有27.56%。
, http://www.100md.com
宋海涛介绍,听力障碍患者的构成也有了新变化。年龄上,虽然患者仍以老人为主,但年轻人占比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年轻人压力过大、经常熬夜、总戴耳机等有关;病症类型上,中耳炎较过去少了,内耳疾病却多了,临床常见突发性耳聋、老年性耳聋、药物致聋等,噪声导致的听力下降也越来越多。
无论是从维护听力出发,或是为了减缓身体机能衰退、降低心理及认知疾病风险,人们都应尽快行动起来。大部分听力障碍都是可防可治的。新生儿的先天缺陷,可通过专业筛查及早发现,并予以干预康复;年轻人注意远离风险因素,能够防止不正常听力下降,如规律作息不熬夜、减少用耳机的频率、科学使用耳机(包括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时间少于60分钟,少在嘈杂环境下用耳机等);老年人切不可忽视听力下降问题,若降速太快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有些情况可通过干预恢复;常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最好每20~30分钟离开一会儿,避免长时间受其干扰。
曾祥丽强调,老年人如果确诊听力障碍,须在医生指导下配用助听器。听觉器官会“用进废退”,越早使用助听器,越有助减轻其功能退化的损失。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听力损失的老年人,在使用助听器后,平衡能力得到有效改善;2018年11月发表在《公共卫生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也指出,大量数据表明,使用助听器除了有助解决“听不到”的问题,还能有效改善心理状态,预防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百拇医药(张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曾祥丽
本报记者 张 芳
听力下降,其实不只关乎耳朵。《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版》近期刊发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相比,听力障碍者的身体机能衰退更明显,下降速度也更快。
走得慢、走不远、平衡差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分析了近3000名老年人的数据,其中1/3的人听力正常,40%有轻度听力障碍(听力损失程度为26~40分贝),23%存在中度听力障碍(听力损失41~60分贝),4%为严重听力障碍患者(听力损失超过60分贝)。经对比发现,听力障碍越严重,身体机能得分越低;与听力正常的人相比,听力受损者在短期内身体机能的衰退速度也更快,主要表现为步行耐力更弱、走路速度更慢、平衡能力更差。
, 百拇医药
研究人员采用2分钟步行法测试耐力。数据显示,与听力正常的同龄人相比,轻度听力障碍者行走距离平均减少了2.1米,中度听力障碍者减少了2.81米,重度患者则少走了5.31米。
步速测试中,老人被要求步行4米。结果发现,听力损失每增加10分贝,走路速度就会降低0.6米/分钟。
研究人员设计了3种站姿,即双脚并拢站立、错开双脚站立(后脚的脚尖紧贴前脚的脚腹侧)、双脚前后呈一条直线站立,用于测试平衡力,每个姿势保持10秒为满分。听力正常的参试者中,低平衡得分的仅占19.3%,而这一数字在重度听力障碍患者中为45.5%。
听力损失是一种警示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宋海涛认为,应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因为听力损失与身体机能下降之间,有些表现为因果关系,有些则是相伴关系。
, 百拇医药
听力损失对行动状态的最直接影响是平衡障碍。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其中前庭主要负责平衡。如果听力下降是内耳损伤所致,且伤及前庭,就会出现平衡障碍。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走路慢与听力下降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仅能从其他角度进行推断。比如,双耳听力不好,走路时有了心理顾虑,速度自然就会变慢;在排除前庭问题的前提下,一侧听力不好可能造成听觉不平衡,同样来自正前方的声音,听力损失一侧接收到的声音更小,以致声源定位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到步速。
耐力变差与听力损失的关系,更像同种原因导致的伴随表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曾祥丽解释说,诸如高血压、糖尿病、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引发血管病变。内耳血供脆弱,一旦在疾病影响下出现弹性下降、供血障碍等问题,就会导致听力下降。当这一表现与基础疾病造成的身体机能下降同时出现,就会看到研究中呈现的结果。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认为,听力和身体机能之间的关联,也与认知减退有关。“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果因听力障碍导致生活空间缩小,出现社会孤立感,就可能间接影响身体机能。
, http://www.100md.com
心理及认知受损不容忽视
宋海涛强调,听力损失对认知与心理层面的伤害,更应引起重视。听觉受损者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减少,很多人的世界是孤独的,仿佛他人的一切都与其无关。这必然会对认知及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对各种不如意的事变得异常敏感,产生抵触情绪,当不如意事件被无限放大,可导致抑郁、焦虑等多种心理问题。已被证实的心理及认知影响,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记忆力下降。《老年医学国际》杂志刊发的一项针对日本人2016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显示,听障患者户外活动的受限比例,远高于没有听力损失的人;存在心理困扰者占39.7%,高于普通人的19.3%。此外,听力障碍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的占37.7%,而没有听力障碍的人中仅为5.2%。
抑郁。美国国家耳聋和其他交流障碍研究所调查发现,在自述有听力损失的成年人(18~69岁)中,30%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对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皮尔斯·道斯解释说,听力受损者在与人交流时,会因为强迫自己“跟上”他人的交谈而压力倍增。别人在高谈阔论,自己却无法确认听到的内容是否正确,不敢贸然参与其中,难免会产生孤立感。若远离社交,虽然可以避免这种压力,但也可能因为孤独导致抑郁风险升高。
, http://www.100md.com
痴呆症。2020年7月,一项针对2051名老年人的研究显示,与没有感官障碍的人相比,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老人,患上痴呆症的风险高出86%。而在此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也发现,听力越差,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越高,即使排除了年龄及其他影响因素,那些听力轻度减退的人,发展为老年痴呆症的几率仍为听力正常者的近两倍;中度听力丧失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高3倍;严重听力丧失者,则会高出5倍。整体而言,达到轻度听力损失程度的人,损失值每增加10分贝,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就会升高20%。
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的听力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正常情况下,自出生到青少年期,听力敏感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成年后出现缓慢下降,每10年就会下降几个分贝,从高频声音开始;老年后,听力下降速度有所加快,但对日常交谈和生活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曾祥丽表示,受外界因素影响,国人的听力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2016年,全国听力障碍与耳病调查显示,我国有15.84%的人患有听力障碍,其中患致残性听力障碍,即中度以上听力障碍者占到总人口的5.17%。若以14亿人口计算,我国听力障碍患者已超过2亿。但调查同时发现,耳病患者中,接受过耳科检查的只有27.56%。
, http://www.100md.com
宋海涛介绍,听力障碍患者的构成也有了新变化。年龄上,虽然患者仍以老人为主,但年轻人占比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年轻人压力过大、经常熬夜、总戴耳机等有关;病症类型上,中耳炎较过去少了,内耳疾病却多了,临床常见突发性耳聋、老年性耳聋、药物致聋等,噪声导致的听力下降也越来越多。
无论是从维护听力出发,或是为了减缓身体机能衰退、降低心理及认知疾病风险,人们都应尽快行动起来。大部分听力障碍都是可防可治的。新生儿的先天缺陷,可通过专业筛查及早发现,并予以干预康复;年轻人注意远离风险因素,能够防止不正常听力下降,如规律作息不熬夜、减少用耳机的频率、科学使用耳机(包括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时间少于60分钟,少在嘈杂环境下用耳机等);老年人切不可忽视听力下降问题,若降速太快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有些情况可通过干预恢复;常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最好每20~30分钟离开一会儿,避免长时间受其干扰。
曾祥丽强调,老年人如果确诊听力障碍,须在医生指导下配用助听器。听觉器官会“用进废退”,越早使用助听器,越有助减轻其功能退化的损失。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听力损失的老年人,在使用助听器后,平衡能力得到有效改善;2018年11月发表在《公共卫生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也指出,大量数据表明,使用助听器除了有助解决“听不到”的问题,还能有效改善心理状态,预防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百拇医药(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