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惩要打“组合拳”
奖励过头削弱动机 罚得太狠引发攻击
奖惩要打“组合拳”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杨雪岭 □谢俊仪
我们从小到大,不论是在家庭中、学校里还是到了职场,对“奖励”“惩罚”应该都不陌生,这两种“制度”是最常被用来改变、巩固行为的办法。奖惩是怎么起作用的?使用的程度如何把握?在心理学中,行为主义流派的学者对其进行了解释、分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奖励”与“强化”挂钩,意思是通过某些刺激,增加一些行为的发生频率,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以亲子教育为例:
正强化是当一个人做了一个好的行为,给予其喜爱的刺激,来让这个行为重复发生。例如当一直玩手机的孩子主动放下手机去看书,父母夸孩子“你今天真棒”,或奖励孩子喜欢的玩具,会增加孩子未来主动看书的行为。负强化则是某人做了一个行为的同时,去除掉了他不喜欢的刺激,同样可以增加行为的发生几率。比如某天孩子主动下楼跑步,爸妈免除了他今天洗碗的任务,通过减少孩子不喜欢做家务活的这个“奖励”,养成孩子多下楼运动的习惯。
, http://www.100md.com
而“惩罚”,则是通过某些刺激减少一些行为的发生,同样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某人做了不好的事,于是给他一个不喜欢的刺激,如孩子沉迷游戏,于是罚他抄写作业10遍。负惩罚则是某一个不良行为之后,去除掉他本来喜爱的刺激,例如孩子不做作业,就取消了他当月的零花钱。
奖惩起作用的本质,是人性的趋利避害。脑科学研究发现,“强化”起作用是因为在收到奖励时,大脑的奖赏系统——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会被激活,导致多巴胺分泌增加,它让我们期待得到快乐,增加我们再去做某件事的动力。而“惩罚”或与恐惧有关,为了避免痛苦、不悦等情绪体验,人们会减少相应行为。
生活中,我们还有许多奖励、惩罚的例子,如对业务能力好的员工进行物质、精神上的奖励(正强化);减重达到周目标后,可以停止节食一天(负强化);对不守纪律的学生全班通报、对迟到进行罚款(正惩罚);没有完成绩效的人取消奖金(负惩罚)等。尽管这几种方法使用得非常普遍,但要注意的是,奖励和惩罚并不总是有用,在有些不适合的条件下,可能还会带来反效果。
, http://www.100md.com
比如,过多的物质奖励可能有负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告知学生“考得好的人能获得奖金”,金钱不但没有对孩子们的学业产生正面影响,这个外部奖励可能还会削弱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一旦奖励撤去,会大大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过度惩罚会引爆负面情绪。比如在职场中,员工对惩罚会非常敏感,即使是面临扣100元的惩罚,也会让他们负面情绪更强烈,而且这个情绪能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此外,惩罚还可能让人出现更严重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悲观等。各种惩罚中,语言的辱骂和体罚尤为不可取。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被体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攻击性,长大后容易有家暴或犯罪倾向。
可见,奖励和惩罚是把“双刃剑”,适度使用、把握好度,才能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这里给出几个建议:
1.在大多数情况下,奖励比惩罚更适合用来改变行为。特别对于成年人来说,惩罚往往只是暂时有效,一旦过了足够的时间,惩罚就会被遗忘,行为就会“复发”。
, http://www.100md.com
2.对于想要强化的行为,及时肯定比延迟肯定的效果强很多。比如艰巨任务完成的当下就犒劳、奖励、表扬员工,使其增强信心并迅速激发工作热情,而不要等到一周、一个月后的总结会再夸。
3.使用语言奖励时,不要笼统地鼓励,而要具体指出受肯定的行为。如用“你这周每天都准时完成了工作任务”的具体描述代替“你真不错”的笼统描述。同样的,在惩罚的时候,要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不要做”。
4.表达赞赏后,可以问问对方对这件事情或听到赞扬时的感受,这有助于激发他的内在动力,产生更多好的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5.无论是奖励还是处罚,都要前后一致,避免相互矛盾。比如A老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而B教师却对学生的这一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或是今天表扬了孩子的行为,明天又批评这一行为,这都会让人无所适从。
6.处罚一定要有规则,不能过重,也不能毫无威慑力,更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就完全失去对行为的约束作用。
7.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不能太偏重惩罚错误,要奖惩结合。让当事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及时肯定当事人的行为改变,因为适度的肯定会让他们更容易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百拇医药
奖惩要打“组合拳”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杨雪岭 □谢俊仪
我们从小到大,不论是在家庭中、学校里还是到了职场,对“奖励”“惩罚”应该都不陌生,这两种“制度”是最常被用来改变、巩固行为的办法。奖惩是怎么起作用的?使用的程度如何把握?在心理学中,行为主义流派的学者对其进行了解释、分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奖励”与“强化”挂钩,意思是通过某些刺激,增加一些行为的发生频率,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以亲子教育为例:
正强化是当一个人做了一个好的行为,给予其喜爱的刺激,来让这个行为重复发生。例如当一直玩手机的孩子主动放下手机去看书,父母夸孩子“你今天真棒”,或奖励孩子喜欢的玩具,会增加孩子未来主动看书的行为。负强化则是某人做了一个行为的同时,去除掉了他不喜欢的刺激,同样可以增加行为的发生几率。比如某天孩子主动下楼跑步,爸妈免除了他今天洗碗的任务,通过减少孩子不喜欢做家务活的这个“奖励”,养成孩子多下楼运动的习惯。
, http://www.100md.com
而“惩罚”,则是通过某些刺激减少一些行为的发生,同样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某人做了不好的事,于是给他一个不喜欢的刺激,如孩子沉迷游戏,于是罚他抄写作业10遍。负惩罚则是某一个不良行为之后,去除掉他本来喜爱的刺激,例如孩子不做作业,就取消了他当月的零花钱。
奖惩起作用的本质,是人性的趋利避害。脑科学研究发现,“强化”起作用是因为在收到奖励时,大脑的奖赏系统——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会被激活,导致多巴胺分泌增加,它让我们期待得到快乐,增加我们再去做某件事的动力。而“惩罚”或与恐惧有关,为了避免痛苦、不悦等情绪体验,人们会减少相应行为。
生活中,我们还有许多奖励、惩罚的例子,如对业务能力好的员工进行物质、精神上的奖励(正强化);减重达到周目标后,可以停止节食一天(负强化);对不守纪律的学生全班通报、对迟到进行罚款(正惩罚);没有完成绩效的人取消奖金(负惩罚)等。尽管这几种方法使用得非常普遍,但要注意的是,奖励和惩罚并不总是有用,在有些不适合的条件下,可能还会带来反效果。
, http://www.100md.com
比如,过多的物质奖励可能有负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告知学生“考得好的人能获得奖金”,金钱不但没有对孩子们的学业产生正面影响,这个外部奖励可能还会削弱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一旦奖励撤去,会大大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过度惩罚会引爆负面情绪。比如在职场中,员工对惩罚会非常敏感,即使是面临扣100元的惩罚,也会让他们负面情绪更强烈,而且这个情绪能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此外,惩罚还可能让人出现更严重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悲观等。各种惩罚中,语言的辱骂和体罚尤为不可取。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被体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攻击性,长大后容易有家暴或犯罪倾向。
可见,奖励和惩罚是把“双刃剑”,适度使用、把握好度,才能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这里给出几个建议:
1.在大多数情况下,奖励比惩罚更适合用来改变行为。特别对于成年人来说,惩罚往往只是暂时有效,一旦过了足够的时间,惩罚就会被遗忘,行为就会“复发”。
, http://www.100md.com
2.对于想要强化的行为,及时肯定比延迟肯定的效果强很多。比如艰巨任务完成的当下就犒劳、奖励、表扬员工,使其增强信心并迅速激发工作热情,而不要等到一周、一个月后的总结会再夸。
3.使用语言奖励时,不要笼统地鼓励,而要具体指出受肯定的行为。如用“你这周每天都准时完成了工作任务”的具体描述代替“你真不错”的笼统描述。同样的,在惩罚的时候,要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不要做”。
4.表达赞赏后,可以问问对方对这件事情或听到赞扬时的感受,这有助于激发他的内在动力,产生更多好的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5.无论是奖励还是处罚,都要前后一致,避免相互矛盾。比如A老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而B教师却对学生的这一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或是今天表扬了孩子的行为,明天又批评这一行为,这都会让人无所适从。
6.处罚一定要有规则,不能过重,也不能毫无威慑力,更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就完全失去对行为的约束作用。
7.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不能太偏重惩罚错误,要奖惩结合。让当事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及时肯定当事人的行为改变,因为适度的肯定会让他们更容易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