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胃病,用好四字法
治疗脾胃病,用好四字法
补法益气健脾 消法消壅散积 温法培土温阳 清法清热解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 张声生
专家小传:张声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脾胃病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华北区脾胃病诊疗中心负责人,北京市中西医结合消化重点专科带头人。
“补、消、温、清”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四种治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强大的作用,可解病患之苦。用好这四个字,也是治疗脾胃病的一大法宝。
补法。补法指用补益药物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衰弱状态,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补法相应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根据病情急缓和体质虚弱程度,又分峻补(用强力补益药治疗气血大虚的方法)与缓补(用甘缓平和的药物缓缓调补,促进正气逐渐恢复)。临床上可应用补法治疗以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虚等证候的多种脾胃病,如慢性胃炎以胃脘隐痛或腹胀、喜暖或喜按(腹部疼痛因按压而缓减)、纳呆(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进食后有饱滞感的症状)、神疲乏力、形体消瘦、便溏等为主症的脾胃气虚证(含脾胃虚寒证),治疗原则是以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兼湿者,以山药、白扁豆健脾化湿止泄;兼气滞者,以白术配白芍调理肝脾;气虚甚者,出现以脘腹坠胀、久泻久痢、内脏下垂为主症的脾虚气陷证,以黄芪、升麻益气升提;阳虚者,以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阳;胃脘灼痛、饥不欲食为主症的胃阴虚证,以白芍、炙甘草或五味子、太子参酸甘化阴。
, 百拇医药
消法。消法指针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的实邪,使之消散的治疗方法。慢性胃炎以胃脘胀满或胀痛为主症的肝郁气滞证,治疗以香橼、木香理气和中、疏肝解郁,兼食积者,以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神曲、连翘消食化积。慢性萎缩性胃炎无论是饮食不节还是体质因素,皆可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后不能化生精微物质,反而成为病理性痰饮,日久可转化为湿毒,故治疗应以八月札、半枝莲、蜂房、山慈菇、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久迁延不愈,可以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结止痛,三七粉、元胡养血活血止痛;腹痛厉害的人群,以全蝎、僵蚕活血通络止痛。胃食管反流病,是以胸骨后灼痛或刺痛为主症的瘀血阻络证,可以桃仁、红花活血散瘀。
温法。温法即温中、补中之意,主要适用于中焦虚弱或虚寒,阳气失于输布所致的纳差腹胀,或脘腹冷痛、泛吐清水、大便溏泄等症。寒邪是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常有“十胃九寒”之说。久病者,脾胃虚弱为病机之本,寒邪侵袭多为发病之标。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又易感时令之湿,则寒湿内生,壅滞中宫。湿为阴邪,得温则化;脾为湿土,得阳则运。温阳药味辛性温,能启动脾阳,醒脾燥湿,使中焦脾土阳气升发,脾气散精,则水谷精微得升,水湿得化。因此,治疗慢性脾胃病时,常以培土建中、温运中阳为法。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晨起腹痛即泻、腹部冷痛、得温痛减等为主症的脾肾阳虚证,以干姜、炒白术温中健脾,佐附子、肉桂温补命火;肾虚失摄者,加肉豆蔻、赤石脂以涩肠止泻;兼脾虚有湿者,加茯苓、山药以淡渗利湿止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以胃脘隐痛、喜暖等为主症的脾胃虚寒证,以温存之品参、芪、归、术以益气健脾;兼呕吐者,以吴茱萸、生姜温中降逆止呕;兼呃逆者,以丁香、柿蒂温中降逆止呃;兼气逆者,以紫苏梗、荜茇(bìbá)以温中理气。温之与补,有相兼者,有不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
清法。清法又称清热法,是指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里热证的治法,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现代人因过食肥甘厚腻,久坐少动或工作压力大,易导致胃气壅滞化热,出现脾病多虚,胃病多实、多郁、多热(火)的特点,故临床上多应用清法治疗胃病。清热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首要治则,临床多选用连翘、蒲公英、黄芩、黄连、木蝴蝶等清热泻火解毒。若兼湿热者,加龙胆草、玉米须、冬瓜皮、厚朴、藿香、佩兰等清热化湿或芳香化湿。如治疗糜烂性胃炎之肝胃郁热证,用药以黄芩、栀子清泻胃热,丹皮清热凉血,龙胆草清泻肝胆火热。▲, 百拇医药
补法益气健脾 消法消壅散积 温法培土温阳 清法清热解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 张声生
专家小传:张声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脾胃病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华北区脾胃病诊疗中心负责人,北京市中西医结合消化重点专科带头人。
“补、消、温、清”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四种治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强大的作用,可解病患之苦。用好这四个字,也是治疗脾胃病的一大法宝。
补法。补法指用补益药物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衰弱状态,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补法相应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根据病情急缓和体质虚弱程度,又分峻补(用强力补益药治疗气血大虚的方法)与缓补(用甘缓平和的药物缓缓调补,促进正气逐渐恢复)。临床上可应用补法治疗以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虚等证候的多种脾胃病,如慢性胃炎以胃脘隐痛或腹胀、喜暖或喜按(腹部疼痛因按压而缓减)、纳呆(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进食后有饱滞感的症状)、神疲乏力、形体消瘦、便溏等为主症的脾胃气虚证(含脾胃虚寒证),治疗原则是以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兼湿者,以山药、白扁豆健脾化湿止泄;兼气滞者,以白术配白芍调理肝脾;气虚甚者,出现以脘腹坠胀、久泻久痢、内脏下垂为主症的脾虚气陷证,以黄芪、升麻益气升提;阳虚者,以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阳;胃脘灼痛、饥不欲食为主症的胃阴虚证,以白芍、炙甘草或五味子、太子参酸甘化阴。
, 百拇医药
消法。消法指针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的实邪,使之消散的治疗方法。慢性胃炎以胃脘胀满或胀痛为主症的肝郁气滞证,治疗以香橼、木香理气和中、疏肝解郁,兼食积者,以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神曲、连翘消食化积。慢性萎缩性胃炎无论是饮食不节还是体质因素,皆可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后不能化生精微物质,反而成为病理性痰饮,日久可转化为湿毒,故治疗应以八月札、半枝莲、蜂房、山慈菇、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久迁延不愈,可以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结止痛,三七粉、元胡养血活血止痛;腹痛厉害的人群,以全蝎、僵蚕活血通络止痛。胃食管反流病,是以胸骨后灼痛或刺痛为主症的瘀血阻络证,可以桃仁、红花活血散瘀。
温法。温法即温中、补中之意,主要适用于中焦虚弱或虚寒,阳气失于输布所致的纳差腹胀,或脘腹冷痛、泛吐清水、大便溏泄等症。寒邪是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常有“十胃九寒”之说。久病者,脾胃虚弱为病机之本,寒邪侵袭多为发病之标。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又易感时令之湿,则寒湿内生,壅滞中宫。湿为阴邪,得温则化;脾为湿土,得阳则运。温阳药味辛性温,能启动脾阳,醒脾燥湿,使中焦脾土阳气升发,脾气散精,则水谷精微得升,水湿得化。因此,治疗慢性脾胃病时,常以培土建中、温运中阳为法。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晨起腹痛即泻、腹部冷痛、得温痛减等为主症的脾肾阳虚证,以干姜、炒白术温中健脾,佐附子、肉桂温补命火;肾虚失摄者,加肉豆蔻、赤石脂以涩肠止泻;兼脾虚有湿者,加茯苓、山药以淡渗利湿止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以胃脘隐痛、喜暖等为主症的脾胃虚寒证,以温存之品参、芪、归、术以益气健脾;兼呕吐者,以吴茱萸、生姜温中降逆止呕;兼呃逆者,以丁香、柿蒂温中降逆止呃;兼气逆者,以紫苏梗、荜茇(bìbá)以温中理气。温之与补,有相兼者,有不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
清法。清法又称清热法,是指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里热证的治法,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现代人因过食肥甘厚腻,久坐少动或工作压力大,易导致胃气壅滞化热,出现脾病多虚,胃病多实、多郁、多热(火)的特点,故临床上多应用清法治疗胃病。清热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首要治则,临床多选用连翘、蒲公英、黄芩、黄连、木蝴蝶等清热泻火解毒。若兼湿热者,加龙胆草、玉米须、冬瓜皮、厚朴、藿香、佩兰等清热化湿或芳香化湿。如治疗糜烂性胃炎之肝胃郁热证,用药以黄芩、栀子清泻胃热,丹皮清热凉血,龙胆草清泻肝胆火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