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异常分娩 > 早产
编号:94518
我国早产率逐年上升
http://www.100md.com 2021年9月3日 生命时报 2021.09.03
     高龄产妇比率增加 辅助生殖广泛使用

    我国早产率逐年上升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医师 蒋 湘 □主任医师 应 豪

    《柳叶刀·全球健康》一项针对2012~2018年中国早产的新研究发现,中国报告的早产数量位居全球第二,每年有超过100万婴儿早产。从1990~2016年,中国早产率每年增加1.1%;从2012~2018年,每年增长1.3%。极早产(妊娠28~31周之间出生)的增幅最大,其次是晚期早产(妊娠34~36周之间出生)。

    早产相对足月而言,是指胎儿在37周前分娩,但已经有希望存活。关于早产定义的最小孕周设置,不同国家根据新生儿抢救水平不同有所区别,有的国家设在20周,有的国家设在24周,我国围产期下限设在28周,28周以上才称为围产儿。

    近年我国早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跟早产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增加有关。其中,比较明显的因素是随着“二孩”“三孩”政策开放,高龄孕妇比率增加,随之出现辅助生殖技术使用增加及双胎多胎比率增加,这些均增加早产风险;另外,高龄孕妇各种内外科合并症及孕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也会增加早产风险;高龄孕妇生殖系统异常,比如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等,也是早产的一大风险因素。

    早产对孕妇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子代的影响显而易见。分娩孕周过早可能会影响一系列脏器功能,尤其是一些要到较晚孕周才能发育成熟的器官,比如胎肺等,近期可能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颅内出血、视网膜疾病、心血管疾病、坏死性肠炎、感染、低体温、低血糖、黄疸等;远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导致脑瘫,学习能力、运动能力、视力听力下降或哮喘等问题。

    尽可能规避早产的风险,要做好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就是通过干预早产相关危险因素。早产可分为自发性早产和医源性早产,前者是孕妇自发出现宫缩或早破水导致的早产,后者是人为终止妊娠导致的早产。因此建议大家适龄结婚,合理的孕前营养及体重控制,纠正不良烟酒嗜好,控制孕前合并症,控制适宜的妊娠间隔时间,多胎时必要的减胎,以及孕期营养、运动及心理调节等来降低早产风险。另外,通过降低孕期并发症的发生可降低医源性早产的风险。临床实践证明,子痫前期高危孕妇通过口服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医源性早产的风险。

    早产的二级预防是通过有效预测早发现早预防,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可结合患者病史、宫颈长度测量、体格检查等情况进行早产的预测,通过使用孕酮栓剂、宫颈环扎术预防早产。需要强调,目前没有研究证实卧床休息可以有效预防早产,但其弊端却是比较明确的,包括增加静脉血栓性疾病及肌肉萎缩的风险等,所以不建议孕妇通过绝对卧床休息进行早产预防。

    当所有努力都做了,仍有部分早产不可避免。为改善预后,需要做三级预防,比如使用宫缩抑制剂促胎肺成熟,硫酸镁保护脑神经等。▲, 百拇医药(蒋 湘 应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