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97313
严防中风的七个提醒
http://www.100md.com 2021年9月28日 生命时报 2021.09.28
     卫健委发布最新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

    严防中风的七个提醒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 吉训明

    本报记者 张 冕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跃升为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脑卒中(又称中风)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简称《规范》)指出,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明显降低发病率,减轻疾病负担。但具体怎么做?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吉训明就《规范》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

    注重家庭自测血压。高血压被列为卒中最确切的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科学降压可显著降低卒中风险。《规范》建议,35岁以上者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10年心血管病风险≥10%,合并2型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若血压≥130/80毫米汞柱,建议应用降压药;10年心血管病风险<10%且血压≥140/90毫米汞柱者,也应使用降压药。为了改善患者依从性,控制血压,建议家中常备血压计,定时测量。
, http://www.100md.com
    过了40岁早查血糖。我国研究人员近期开展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高血糖会显著增加患者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出血风险,且心脑血管病风险会随着糖尿病病史的延长逐年增加。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能及时进行降糖、降脂、降压、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可明显降低卒中发生率。《规范》建议,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无糖尿病危险因素者,40岁后开始筛查;首次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之后每3年至少筛查1次;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以尽早识别糖尿病和糖前期。推荐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毫摩尔/升,餐后血糖<10毫摩尔/升。

    血脂异常早干预。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以总胆固醇或坏胆固醇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了预防卒中发生,必须及早监测和控制血脂。《规范》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1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检查血脂,并评估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1次血脂。
, 百拇医药
    超过65岁主动查房颤。房颤在我国老年人群中十分普遍,有人将它形容为“温柔的杀手”,因为房颤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如果不及时治疗,由此造成的卒中、心衰、血栓栓塞等潜在疾病危害,会对患者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规范》建议,首次就诊年龄>65岁的患者,推荐主动筛查房颤;确诊的房颤患者应进一步评估,以确定药物和/或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推荐所有房颤患者都进行卒中风险评估。

    关注全身血管的\u77ad望台——颈动脉。颈动脉是连接心脏与大脑最重要的血管,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颈动脉特别容易堵塞,其病变可导致严重的脑血管病。研究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每增厚0.1毫米,卒中风险将提高13%。《规范》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筛查,高危人群要做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彩超仅发现内膜增厚者,首先应改变生活方式,并每年复查1次;确诊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者(狭窄≥50%),应每天服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确诊的无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70%)且预期寿命大于5年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同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
, 百拇医药
    改善生活方式是关键。国内外防控经验都已证实,卒中可防可控,《规范》建议防卒中应从改善生活习惯抓起,具体应做到:戒烟限酒;老人、卒中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制订科学的运动方案,健康成年人可每周做3~4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约40分钟,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久坐人群每静坐1小时,站起来活动几分钟;每天饮食种类应多样化,全谷物、杂豆、薯类、果蔬和奶制品都应包括在内。

    打呼噜也要看医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与睡眠相关的呼吸紊乱,约5%~15%的人受到这种病症的影响。越来越多研究也证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尚未被重视的卒中危险因素。《规范》建议,成年人尤其是腹型肥胖、高血压、心脏病或药物抵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评估是否有睡眠呼吸障碍,必要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