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看上中青年市场
七年规模猛增四百亿 种类多样匹配年轻人
保健品看上中青年市场
受访专家: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 金宗濂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 厉梁秋
本报记者 张 芳
保健养生“大军”中,一股新鲜力量已然形成。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发展模式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中青年保健品市场逐年增长,规模已从2013年的297.9亿元,猛增到2020年的700.9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758.2亿元。可以说,保健品正在成为中青年的一种“刚需”。
健康需求催生购买行为
, http://www.100md.com
近一两年,有关保健品购买人群年轻化的调查很多。比如,2020年,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年轻人线上保健品消费方式洞察》报告发现,90后年轻人成了购买保健品的新生力量。《2019~2020年中国体检行业发展简析》同样显示,中国90后自述一直使用保健品的有21.9%,偶尔使用的占47.9%,完全不打算用的仅有3.9%。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告诉《生命时报》记者,90后和00后人群对营养健康类产品关注度的明显提升,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整个社会的健康需求旺盛,这是经济和消费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人们在满足温饱后会产生更高的追求,将余钱投入到改善健康方面。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人们越来越明白“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即便身体素质相对好的年轻人也不例外。
其次,保健产品的细分影响年轻人选择。过去,老年人购买保健产品主要是因为年龄增长导致身体功能衰退,产品类型多以辅助降糖、降压、补钙、增强免疫力等为主;如今市场上营养保健类产品种类多且细,与年轻人的日常困扰高度匹配。
, 百拇医药
最后,销售模式更适合年轻人。他们倾向于从网上了解健康知识,习惯线上购物,其销售势头由此水涨船高。
厉梁秋说,如今中青年人的生活节奏更快、工作压力更大,可能导致多种身心问题和健康焦虑,但相比过去,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已有所提高,身体状况未必真的比上一代差。换句话说,年轻人的健康需求客观上一直存在,只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得他们对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拥有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能力,购买保健产品就是表现之一。
对保健产品的认知存在误区
中青年人购买的保健产品类型与老年人存在明显区别。艾媒咨询2019年调查发现,年轻网民对美容护肤的需求远远高于预防疾病, 61.3%的人为了美容护肤,希望防病的只有27.4%。“2021年中国青年对功能性保健品的关注程度”报告,细化了年轻人的购买喜好:排在关注前三名的保健品功能分别为肝肾养护、肠胃养护和抗疲劳,其中,超过三成男性首选肝肾养护类产品,28.8%的女性更关注肠胃养护。
, http://www.100md.com
厉梁秋认为,年轻人的购买倾向反映出他们遇到的实际困扰。比如,喝酒应酬多的会考虑护肝;吃饭不规律的希望养护肠胃;工作负担重的可能寻求抗疲劳产品缓解;年轻女孩则对美白护肤有较高需求等。但所有需求应该有正确的导向和科学的选择。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金宗濂,已作为保健食品评审专家二十余年。他解释说,保健品和保健食品是两个概念,前者指与健康相关的产品,后者仅为前者的一小部分,定位于食品。今年10月发布的《当代青年消费报告》显示,41%的90后首选养生方式是内服,保健品就是众多内服选项之一,其后才是锻炼和饮食调整,分别占28%和15%。以此来看,目前的各种调查虽然以“保健品”为题,但更多是指购买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最大区别,在于这类食品可以声称具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原卫生部出台的《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中,对保健食品的功能有明确认定,只包括27项,如增强免疫功能、辅助降血脂、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体力疲劳、通便、改善睡眠功能等。2018年,该规范失效。根据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相关通知,目前仅有9项保健功能具备评价方法。
, 百拇医药
金宗濂说,年轻人很容易受到广告宣传误导。比如,“养肝养胃”的说法主要来自中医,在保健食品的功能认定上,无论过去的27项或目前的9项中均不存在;美白排毒同样不属于合法保健功能,与皮肤改善有关的仅包括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状况等。更重要的是,即便被验证合格的保健食品,也只有降低疾病风险的作用,与防病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年轻人维护健康的初衷虽然值得肯定,但因认知误区,也可能白白花钱。
遵循说明书是第一原则
保健食品是否具有某一功能,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因为原料功能不等于产品功能,其中很可能存在一个原料用量的“有效剂量范围”,比如,它在低剂量和高剂量时无效,只有中剂量才有效。消费者服用保健食品时,也面临同样问题。每天服多少、吃多久会起效、可连续服用的最长时间等,都关乎安全和保健功效。有时候,保健品吃错还可能引发不良后果。比如,有媒体报道,乱用抗生素、保健品和中药,被认为是导致药物性肝炎的主要原因,其中,保健品引起的占四成左右。
, http://www.100md.com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但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服用。如果年轻人希望通过服用保健食品促进健康,金宗濂建议,至少应当仔细查看产品说明书。首先,弄清主要功能,比如,保健食品或许可以缓解体力疲劳,但缓解精神疲劳的作用尚未被证实;其次,确认适宜哪些人服用,又有哪些不适宜人群;再次,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频次服用,且不应指望三五天就见效,通常,通便功能一周左右起效,辅助降压、降脂等,可能需要坚持更长时间。网购国外保健食品时尤其要小心,有些产品未经过国内的严格审批,更易出现夸大宣传。
必须提醒的是,不可将服用保健食品,当作抵消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的“救命稻草”,诸如“啤酒里加枸杞,可乐里加党参”的朋克养生方式,极不提倡,不良生活方式对身体的损伤,不是保健品可以挽回的。比如,偶尔喝酒时服用“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产品,可减轻损伤,但若时常酗酒,药物都可能无能为力。金宗濂强调,年轻人追求健康,应当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起,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远远好过用保健食品“补偿”损伤。▲, http://www.100md.com(张芳)
保健品看上中青年市场
受访专家: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 金宗濂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 厉梁秋
本报记者 张 芳
保健养生“大军”中,一股新鲜力量已然形成。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发展模式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中青年保健品市场逐年增长,规模已从2013年的297.9亿元,猛增到2020年的700.9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758.2亿元。可以说,保健品正在成为中青年的一种“刚需”。
健康需求催生购买行为
, http://www.100md.com
近一两年,有关保健品购买人群年轻化的调查很多。比如,2020年,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年轻人线上保健品消费方式洞察》报告发现,90后年轻人成了购买保健品的新生力量。《2019~2020年中国体检行业发展简析》同样显示,中国90后自述一直使用保健品的有21.9%,偶尔使用的占47.9%,完全不打算用的仅有3.9%。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告诉《生命时报》记者,90后和00后人群对营养健康类产品关注度的明显提升,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整个社会的健康需求旺盛,这是经济和消费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人们在满足温饱后会产生更高的追求,将余钱投入到改善健康方面。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人们越来越明白“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即便身体素质相对好的年轻人也不例外。
其次,保健产品的细分影响年轻人选择。过去,老年人购买保健产品主要是因为年龄增长导致身体功能衰退,产品类型多以辅助降糖、降压、补钙、增强免疫力等为主;如今市场上营养保健类产品种类多且细,与年轻人的日常困扰高度匹配。
, 百拇医药
最后,销售模式更适合年轻人。他们倾向于从网上了解健康知识,习惯线上购物,其销售势头由此水涨船高。
厉梁秋说,如今中青年人的生活节奏更快、工作压力更大,可能导致多种身心问题和健康焦虑,但相比过去,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已有所提高,身体状况未必真的比上一代差。换句话说,年轻人的健康需求客观上一直存在,只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得他们对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拥有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能力,购买保健产品就是表现之一。
对保健产品的认知存在误区
中青年人购买的保健产品类型与老年人存在明显区别。艾媒咨询2019年调查发现,年轻网民对美容护肤的需求远远高于预防疾病, 61.3%的人为了美容护肤,希望防病的只有27.4%。“2021年中国青年对功能性保健品的关注程度”报告,细化了年轻人的购买喜好:排在关注前三名的保健品功能分别为肝肾养护、肠胃养护和抗疲劳,其中,超过三成男性首选肝肾养护类产品,28.8%的女性更关注肠胃养护。
, http://www.100md.com
厉梁秋认为,年轻人的购买倾向反映出他们遇到的实际困扰。比如,喝酒应酬多的会考虑护肝;吃饭不规律的希望养护肠胃;工作负担重的可能寻求抗疲劳产品缓解;年轻女孩则对美白护肤有较高需求等。但所有需求应该有正确的导向和科学的选择。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金宗濂,已作为保健食品评审专家二十余年。他解释说,保健品和保健食品是两个概念,前者指与健康相关的产品,后者仅为前者的一小部分,定位于食品。今年10月发布的《当代青年消费报告》显示,41%的90后首选养生方式是内服,保健品就是众多内服选项之一,其后才是锻炼和饮食调整,分别占28%和15%。以此来看,目前的各种调查虽然以“保健品”为题,但更多是指购买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最大区别,在于这类食品可以声称具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原卫生部出台的《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中,对保健食品的功能有明确认定,只包括27项,如增强免疫功能、辅助降血脂、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体力疲劳、通便、改善睡眠功能等。2018年,该规范失效。根据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相关通知,目前仅有9项保健功能具备评价方法。
, 百拇医药
金宗濂说,年轻人很容易受到广告宣传误导。比如,“养肝养胃”的说法主要来自中医,在保健食品的功能认定上,无论过去的27项或目前的9项中均不存在;美白排毒同样不属于合法保健功能,与皮肤改善有关的仅包括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状况等。更重要的是,即便被验证合格的保健食品,也只有降低疾病风险的作用,与防病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年轻人维护健康的初衷虽然值得肯定,但因认知误区,也可能白白花钱。
遵循说明书是第一原则
保健食品是否具有某一功能,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因为原料功能不等于产品功能,其中很可能存在一个原料用量的“有效剂量范围”,比如,它在低剂量和高剂量时无效,只有中剂量才有效。消费者服用保健食品时,也面临同样问题。每天服多少、吃多久会起效、可连续服用的最长时间等,都关乎安全和保健功效。有时候,保健品吃错还可能引发不良后果。比如,有媒体报道,乱用抗生素、保健品和中药,被认为是导致药物性肝炎的主要原因,其中,保健品引起的占四成左右。
, http://www.100md.com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但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服用。如果年轻人希望通过服用保健食品促进健康,金宗濂建议,至少应当仔细查看产品说明书。首先,弄清主要功能,比如,保健食品或许可以缓解体力疲劳,但缓解精神疲劳的作用尚未被证实;其次,确认适宜哪些人服用,又有哪些不适宜人群;再次,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频次服用,且不应指望三五天就见效,通常,通便功能一周左右起效,辅助降压、降脂等,可能需要坚持更长时间。网购国外保健食品时尤其要小心,有些产品未经过国内的严格审批,更易出现夸大宣传。
必须提醒的是,不可将服用保健食品,当作抵消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的“救命稻草”,诸如“啤酒里加枸杞,可乐里加党参”的朋克养生方式,极不提倡,不良生活方式对身体的损伤,不是保健品可以挽回的。比如,偶尔喝酒时服用“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产品,可减轻损伤,但若时常酗酒,药物都可能无能为力。金宗濂强调,年轻人追求健康,应当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起,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远远好过用保健食品“补偿”损伤。▲, http://www.100md.com(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