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为何容易上当受骗
看着可靠就会信任 情绪常被他人鼓动
老人为何容易上当受骗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张 昕
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犯罪时有发生,套路也五花八门:有打着免费送鸡蛋、水果、小家电的幌子向老年人宣传万能“保健产品”的,有冒充公职人员诱骗老年人的,有冒充理财“导师”骗取资金的……在很多人眼中,一眼就能识别的假新闻,却常常让不少老年人“着了道”。老人为什么更容易相信骗子、相信后为什么不容易劝?这涉及了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老年人的信任。
初次见面,老人更易相信他人。老人、年轻人的信任差异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出现了。2012年美国科学院院刊刊登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准备了30幅陌生面孔图像,根据事先的打分,将它们分为可信面孔、中性面孔和不可信面孔各10幅,让老年人和年轻人同时观看。结果显示,对于可信面孔,老年人和年轻人感受差不多;但面对不可信面孔时,年龄差异显著: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相信不可信的面孔。进一步研究显示,这是由于老年人脑岛激活更弱,而脑岛的功能包括评估风险、预测决策是否安全等。由此可见,老年人在初次与陌生人接触时就已经比年轻人存在更多上当受骗的风险了。
, 百拇医药
日常接触,老人看脸判断是否可信。一般而言,人们和不太熟悉的人接触,往往遵循加分、减分原则,即这个人做了一件让我欣赏的事情加一分,做了一件让我不愉快的事减一分,是否与他继续保持接触,就在于评分高低。但老年人认知系统的衰退不支持他们做这样复杂的加工,对老年人来说,这一体系并不适用。
日本学者淳信铃木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面孔可信的伙伴可以做诚实/不诚实的事情,同时面孔不可信的伙伴也可以做诚实/不诚实的事情。被试者的任务则是通过几次游戏中伙伴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继续对他投资。结果同样出现了有趣的年龄差异:年轻人依照对方行为来决定,但老年人完全是看脸的——只要对方看起来可靠,老年人就会一直相信。这个结论也许有点夸大,但给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决定老年人是否信任你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在于你是否长了一张值得信任的脸。
分析信息,不看内容看情感。有时,骗子编造的谎言一点都不可信,为什么还有老年人相信?因为老年人并不分析内容。对老年人来说,阅读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知识,而在于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中国人过得更好!”“不转不是中国人!”“震惊!为了你的家人快转!”这类信息,更能引起老人共鸣。
, 百拇医药
做决策,更加规避风险。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另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他们在决策中更加规避风险。所以,当有“存50元可获得10万元回报”等类似“好事”找上门时,就容易被诱惑。
有人以为,中国的老人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所以被骗子抓住了贪小便宜的心理。这样说是不公平的,其实,老年人上当受骗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即使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发达国家,也一样存在老人大量受骗的问题。搞清楚了轻信的原因,才能进行相应干预。以下几点可以供老人及其家人借鉴。
1.做决策时缓一缓。老年人做决策更依赖情绪、经验,因此,在做重要决策时,老年人应关注自身情绪,必要时缓一缓,看看事情的细节信息,再做决策。
2.家人的参与很重要。老年人更关注亲密情感。如果家人不能满足他们相应的需求,其他人就容易乘虚而入,替代家人的作用。骗子往往不会一上来就来骗人,他们总是循序渐进,一点点获得老人的信任后,老人就会对其深信不疑,即使被骗了,可能还会为骗子辩解。
3.积极立法。骗子们利用的是老年人的认知衰退特点,所以,很多年轻人无法从自身角度出发去理解、帮助。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努力,积极设立法律法规,是把问题简单化的必要方法。▲, http://www.100md.com
老人为何容易上当受骗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张 昕
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犯罪时有发生,套路也五花八门:有打着免费送鸡蛋、水果、小家电的幌子向老年人宣传万能“保健产品”的,有冒充公职人员诱骗老年人的,有冒充理财“导师”骗取资金的……在很多人眼中,一眼就能识别的假新闻,却常常让不少老年人“着了道”。老人为什么更容易相信骗子、相信后为什么不容易劝?这涉及了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老年人的信任。
初次见面,老人更易相信他人。老人、年轻人的信任差异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出现了。2012年美国科学院院刊刊登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准备了30幅陌生面孔图像,根据事先的打分,将它们分为可信面孔、中性面孔和不可信面孔各10幅,让老年人和年轻人同时观看。结果显示,对于可信面孔,老年人和年轻人感受差不多;但面对不可信面孔时,年龄差异显著: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相信不可信的面孔。进一步研究显示,这是由于老年人脑岛激活更弱,而脑岛的功能包括评估风险、预测决策是否安全等。由此可见,老年人在初次与陌生人接触时就已经比年轻人存在更多上当受骗的风险了。
, 百拇医药
日常接触,老人看脸判断是否可信。一般而言,人们和不太熟悉的人接触,往往遵循加分、减分原则,即这个人做了一件让我欣赏的事情加一分,做了一件让我不愉快的事减一分,是否与他继续保持接触,就在于评分高低。但老年人认知系统的衰退不支持他们做这样复杂的加工,对老年人来说,这一体系并不适用。
日本学者淳信铃木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面孔可信的伙伴可以做诚实/不诚实的事情,同时面孔不可信的伙伴也可以做诚实/不诚实的事情。被试者的任务则是通过几次游戏中伙伴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继续对他投资。结果同样出现了有趣的年龄差异:年轻人依照对方行为来决定,但老年人完全是看脸的——只要对方看起来可靠,老年人就会一直相信。这个结论也许有点夸大,但给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决定老年人是否信任你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在于你是否长了一张值得信任的脸。
分析信息,不看内容看情感。有时,骗子编造的谎言一点都不可信,为什么还有老年人相信?因为老年人并不分析内容。对老年人来说,阅读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知识,而在于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中国人过得更好!”“不转不是中国人!”“震惊!为了你的家人快转!”这类信息,更能引起老人共鸣。
, 百拇医药
做决策,更加规避风险。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另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他们在决策中更加规避风险。所以,当有“存50元可获得10万元回报”等类似“好事”找上门时,就容易被诱惑。
有人以为,中国的老人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所以被骗子抓住了贪小便宜的心理。这样说是不公平的,其实,老年人上当受骗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即使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发达国家,也一样存在老人大量受骗的问题。搞清楚了轻信的原因,才能进行相应干预。以下几点可以供老人及其家人借鉴。
1.做决策时缓一缓。老年人做决策更依赖情绪、经验,因此,在做重要决策时,老年人应关注自身情绪,必要时缓一缓,看看事情的细节信息,再做决策。
2.家人的参与很重要。老年人更关注亲密情感。如果家人不能满足他们相应的需求,其他人就容易乘虚而入,替代家人的作用。骗子往往不会一上来就来骗人,他们总是循序渐进,一点点获得老人的信任后,老人就会对其深信不疑,即使被骗了,可能还会为骗子辩解。
3.积极立法。骗子们利用的是老年人的认知衰退特点,所以,很多年轻人无法从自身角度出发去理解、帮助。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努力,积极设立法律法规,是把问题简单化的必要方法。▲,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