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成为新生活方式
体育设施全面覆盖 奥运激发健身热潮
运动成为新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高 阳 张 健 李珍玉 田雨汀 牛雨蕾 郭诗颖
2022年,我们即将迎来“冬奥年”,经历两次申奥成功,我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全民健身工作十分重视,全民体质、健身项目、运动理念、健康意识等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体育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引领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推动各地全民健身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在全民迎接冬奥的开年,《生命时报》特邀体育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从多个方面来谈谈体育运动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张一民:
, 百拇医药
设施覆盖不断提升,15分钟健身圈成效明显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系列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我国城乡居民健身意识普遍提高,国民体质水平普遍增强。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7.2%,比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又提高了3.3个百分点。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初步统计分析显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较上次监测又有所提升。
国家着力解决老百姓“健身去哪儿”的难题,通过增加健身设施的有效供给,补齐全民健身短板,“15分钟健身圈”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达371.3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0.9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分别较2019年增长4.8%、6.2%、5.5%。健身设施覆盖率稳步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国县(市、区)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覆盖率分别为66.8%、64.0%、55.3%和69.3%;乡镇、街道和社区场地设施覆盖率分别为88.4%、85.8%、89.7%,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到全国近100%的行政村。
, 百拇医药
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也广泛开展,如新年登高、全民健身日、农民丰收节、冰雪运动等,形成了层次清晰、类型多样、各具特色、覆盖全国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项目也逐渐从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游泳、跑步等传统项目向健步走、路跑、骑行、马拉松、广场舞、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项目拓展,参与人数不断增长。尤其是借助冬奥会契机,冰雪运动已成为近年来最火爆的赛事活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显著。
运动有3种价值:一是增强体质;二是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三是消除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未来全民健身还要进一步促进体育和医疗融合发展,让全民共享运动成果,提高健康水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首席专家王临虹:
人均锻炼时间增加,运动是防慢病重要抓手
无论是科研领域,还是健康生活理念,从重治疗到重预防的转变,让越来越多人开始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运动等健康行为已经成为共识。目前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运动可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多种慢性病。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通过运动预防慢性病在国家政策和科普宣传上都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第二篇章就是“普及健康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15项重大行动的第3项“全民健身行动”中也指出,“缺乏身体活动成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健身锻炼的平均时间为每天31分钟,比10年前的23分钟增加了8分钟。央视新闻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也显示,健身已成为当下主流的休闲方式,健身人群数量近6年增加了10%。健走、慢跑、游泳、各式球类等有氧运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更有很多人开始为塑形、增肌等去做一些抗阻运动。老年人也发展了广场舞、太极拳等适合自身运动强度的运动形式, 各大街心公园的运动器械能有效被利用起来。此外,运动对于精神疾病的预防和调整也受到关注,很多年轻白领通过运动来缓解精神焦虑,老年人更是通过运动增进社交,改善精神风貌,减少老年抑郁症。
, 百拇医药
不过,当前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重视,久坐、吃得多动得少、没有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下转2版)
(上接1版)也成了很多慢性疾病的诱因。大家在生活中应秉持“能走路就别站着,能站着就别坐着”的原则,动起来就对身体有好处。一方面坚持规律性运动,努力去实现每周150分钟运动量的目标,有氧运动搭配一定的抗阻运动,以达到增肌、增强代谢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家要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比如,在家里可以多动手做家务;上班时可以尽量站起来使用电脑,即便坐着也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抬腿和勾腿等动作,也可以耸肩抬臂做一些颈部和上肢的运动,利用接电话时间站起来多走动;通勤可多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如骑自行车、走路等。
世界休闲体育协会轮值主席李相如:
从竞技向大众转变,休闲体育成新生活方式
, 百拇医药 在国际奥林匹克诞生之时,体育的发展方向就一分为二。一方面是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追求更竞技、更专业、更激烈,不断向突破人类生理极限前进的方向没有变;另外一方面是“体育为人人,体育为大众”,使奥林匹克大众化,并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石。
在我国,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的主角一般都是专业运动员和职业体育选手,他们承担着体育冲顶和引领运动的任务。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从8月8日被设为全民健身日,可以看出,近十年来,运动全民性、个性化和年轻化已成为趋势,国人的运动观念和健身意识在飞速转变,运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增强体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运动与营养充足一样,成了人们提高健康生活水平的标准。养成运动习惯,为强健体质打下基础,已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共同追求。
释放压力。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需要适当途径来舒缓情绪。许多人已将运动作为生活的“泄洪口”,不仅是减压首选,还将运动的快感反馈于生活,大大提高了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 http://www.100md.com
促进社交。伴随健康意识增强,约酒、饭局等聚会形式正在发生转变,很大一部分人会在闲暇时光约上三五好友去打球、跑步、爬山或跳广场舞等,一起运动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是种更健康的交际活动。
如今,运动已变成普遍被大众所接受的健康生活方式,从个人到社会层面都有积极的体现。其所代表的是一种凝聚力,小到社区,大到国家,全民健身是对国家意识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同时,作为全民健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与当前蓬勃发展的休闲体育相辅相成。为顺应全民对运动日益高涨的需求,许多高等院校开始增办体育专业,如休闲体育、体育旅游、老年体育、幼儿体育等,加紧培养更多体育人才。
运动能够从竞技变为生活方式主要取决于3个有利条件:时间、经济基础和运动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运动技能。任何一项运动都有锻炼价值,我呼吁大家要真正花时间去寻找并掌握自己喜爱的、适合的一项运动,至少学会1~2项技能,持之以恒地锻炼,养成良好运动习惯,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体育的快乐和魅力,并收获健康益处。
, http://www.100md.com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储朝晖:
重视体质健康,校园体育不再边缘化
自古以来,我国虽然有体育的运动形态,但没有规范的体育概念,直到近代学者王国维从日本引入“体育”概念,并将德智体美列为“完全之教育”的四个部分,论述体育对培养“完全之人”的要义。但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体育发展重视程度和专业性不足,落后于世界。恢复高考后,分数本位思想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主流,体育在基础教育阶段越来越被边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体育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先后印发了诸多针对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文件,对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作出系统全面部署。经过两次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更多的孩子们了解世界,看到世界体育文明,培养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稍有上升。2019年全国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总体好转。“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增加到59.5万,年均增速4.3%。目前,全国建设有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43010所。
, http://www.100md.com
但要承认,当下体育工作仍有不足,校园里的“小眼镜”“小胖子”越来越多,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现象仍存在。这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提高学生体质水平。目前一些地方陆续把体育列入中考、高考范畴,想以考试推动校园体育发展。但是,我们要明确,体育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培养健全的人,而不是把体育变成“赶考”,体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将合适的评价模式应用在体育教学当中,避免把体育评价变成简单的考试。为此,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需共同支持学生体育工作。
国家要针对学生体质监测报告中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校园体育改革,升级教育评价体系。监督落实,提升效能,促进更多公共体育机构设施向学生、学校免费或优惠开放。
学校应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保证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和改进乡村及落后地区体育教学;每天安排2次以上眼保健操,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校外体育竞赛和社区青少年体育服务等活动,这些都比盯着考试分数重要。
, 百拇医药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不要唯分数论,鼓励培养一两项体育爱好,周末带着孩子参与户外活动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王成:
运动写进处方,治疗康复走在世界前列
运动损伤是参加运动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才开始创立运动医学学科。如今,我国运动医学的手术技术发展、康复理念更新、现代化仪器介入等日新月异,已跻身世界运动医学领域前列。
以前,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通常会去看骨科医生。1955年9月,前苏联基辅医学院的专家受邀到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举办学习班,在北大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成立了医疗体育教研组。1959年,医疗体育科直接并入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我国第一个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现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正式成立。
, http://www.100md.com
运动医学其实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基础和应用医学学科,不仅涉及运动损伤预防、治疗和康复,还会关注运动不当、运动不足带来的健康影响,以开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
过去6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运动医学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经历了几次变革。第一大变化是关节镜技术的突破,关节镜微创手术发展和普及非常快,改变了以前运动创伤手术切大口、创伤大、准确度不高的问题。第二大变化是,康复理念从传统康复向快速康复转变。比如过去做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术后通常要打石膏,固定一两个月,组织痊愈合后再开始活动,容易引起关节粘连到一起,功能恢复不佳;现在“功能至上”的理念被普遍接受,术后只佩戴支具,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2~3个月就可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不到一年就能参加各项体育训练。
第三大变化是运动医学服务对象从运动员和伤病人群,拓展到给普通大众健身做运动防病指导。随着体育运动爱好者越来越多,科学运动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运动前的身体素质评估,如肌肉力量、柔韧度、平衡度等测试,以及建议做什么运动或重点需要强化什么练习等,医生都能开出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
, 百拇医药
中国企业体育协会副主席戴璐强:
运动项目更具个性,体育产业搭上智慧快车
体育产业如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相关市场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5~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71万亿元跃升至约3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有望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5万亿元。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人们参与的运动项目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各种球类运动,攀岩、马拉松、滑翔等运动也渐渐走入大众视野。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推进,也带动了冰雪运动的普及和消费。最新调查显示,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政策号召,滑雪逐渐被大众熟悉并喜爱,还成了一种旅游选择。有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参与和指导,老年人也玩起了嗒嗒球、气排球等新兴体育项目。
在体育消费方面,女性、“新生代”成为体育消费生力军,其健身频率和付费能力的增长潜力巨大。娱乐、社交、时尚、精致等多元的体育消费需求正不断被激发出来。我们的体育行业从生产简单的健身器材到运动全套装备,再到运动社群拓展、共享健身房开设等,打破了原有的消费与服务边界,形成了体育新经济。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运动一方面承载了他们提升身体素质的需求和爱好,同时也满足了个性化展示,体育以酷炫、活力的特点成为“新生代”表达时尚的一种态度。
目前,体育产业发展已经搭上了智慧化的快车,“体育+”大时代已经来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要推进智慧健身设施建设,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未来,随着 VR、5G、物联网等技术投入大规模应用,体育产业会有更多音乐、视频、游戏等娱乐内容的结合,更丰富多元的健身场景和社交环境,更智能的系统操作,更具创意和实用功能的跨界融合,如运动技巧评估、运动康复矫正等,智慧体育产业必将迎来广阔的个性化定制市场。此外,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实施,体育消费、体育产品生产将更加低碳环保,共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百拇医药
运动成为新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高 阳 张 健 李珍玉 田雨汀 牛雨蕾 郭诗颖
2022年,我们即将迎来“冬奥年”,经历两次申奥成功,我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全民健身工作十分重视,全民体质、健身项目、运动理念、健康意识等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体育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引领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推动各地全民健身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在全民迎接冬奥的开年,《生命时报》特邀体育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从多个方面来谈谈体育运动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张一民:
, 百拇医药
设施覆盖不断提升,15分钟健身圈成效明显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系列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我国城乡居民健身意识普遍提高,国民体质水平普遍增强。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7.2%,比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又提高了3.3个百分点。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初步统计分析显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较上次监测又有所提升。
国家着力解决老百姓“健身去哪儿”的难题,通过增加健身设施的有效供给,补齐全民健身短板,“15分钟健身圈”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达371.3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0.9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分别较2019年增长4.8%、6.2%、5.5%。健身设施覆盖率稳步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国县(市、区)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覆盖率分别为66.8%、64.0%、55.3%和69.3%;乡镇、街道和社区场地设施覆盖率分别为88.4%、85.8%、89.7%,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到全国近100%的行政村。
, 百拇医药
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也广泛开展,如新年登高、全民健身日、农民丰收节、冰雪运动等,形成了层次清晰、类型多样、各具特色、覆盖全国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项目也逐渐从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游泳、跑步等传统项目向健步走、路跑、骑行、马拉松、广场舞、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项目拓展,参与人数不断增长。尤其是借助冬奥会契机,冰雪运动已成为近年来最火爆的赛事活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显著。
运动有3种价值:一是增强体质;二是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三是消除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未来全民健身还要进一步促进体育和医疗融合发展,让全民共享运动成果,提高健康水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首席专家王临虹:
人均锻炼时间增加,运动是防慢病重要抓手
无论是科研领域,还是健康生活理念,从重治疗到重预防的转变,让越来越多人开始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运动等健康行为已经成为共识。目前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运动可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多种慢性病。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通过运动预防慢性病在国家政策和科普宣传上都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第二篇章就是“普及健康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15项重大行动的第3项“全民健身行动”中也指出,“缺乏身体活动成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健身锻炼的平均时间为每天31分钟,比10年前的23分钟增加了8分钟。央视新闻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也显示,健身已成为当下主流的休闲方式,健身人群数量近6年增加了10%。健走、慢跑、游泳、各式球类等有氧运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更有很多人开始为塑形、增肌等去做一些抗阻运动。老年人也发展了广场舞、太极拳等适合自身运动强度的运动形式, 各大街心公园的运动器械能有效被利用起来。此外,运动对于精神疾病的预防和调整也受到关注,很多年轻白领通过运动来缓解精神焦虑,老年人更是通过运动增进社交,改善精神风貌,减少老年抑郁症。
, 百拇医药
不过,当前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重视,久坐、吃得多动得少、没有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下转2版)
(上接1版)也成了很多慢性疾病的诱因。大家在生活中应秉持“能走路就别站着,能站着就别坐着”的原则,动起来就对身体有好处。一方面坚持规律性运动,努力去实现每周150分钟运动量的目标,有氧运动搭配一定的抗阻运动,以达到增肌、增强代谢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家要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比如,在家里可以多动手做家务;上班时可以尽量站起来使用电脑,即便坐着也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抬腿和勾腿等动作,也可以耸肩抬臂做一些颈部和上肢的运动,利用接电话时间站起来多走动;通勤可多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如骑自行车、走路等。
世界休闲体育协会轮值主席李相如:
从竞技向大众转变,休闲体育成新生活方式
, 百拇医药 在国际奥林匹克诞生之时,体育的发展方向就一分为二。一方面是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追求更竞技、更专业、更激烈,不断向突破人类生理极限前进的方向没有变;另外一方面是“体育为人人,体育为大众”,使奥林匹克大众化,并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石。
在我国,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的主角一般都是专业运动员和职业体育选手,他们承担着体育冲顶和引领运动的任务。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从8月8日被设为全民健身日,可以看出,近十年来,运动全民性、个性化和年轻化已成为趋势,国人的运动观念和健身意识在飞速转变,运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增强体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运动与营养充足一样,成了人们提高健康生活水平的标准。养成运动习惯,为强健体质打下基础,已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共同追求。
释放压力。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需要适当途径来舒缓情绪。许多人已将运动作为生活的“泄洪口”,不仅是减压首选,还将运动的快感反馈于生活,大大提高了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 http://www.100md.com
促进社交。伴随健康意识增强,约酒、饭局等聚会形式正在发生转变,很大一部分人会在闲暇时光约上三五好友去打球、跑步、爬山或跳广场舞等,一起运动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是种更健康的交际活动。
如今,运动已变成普遍被大众所接受的健康生活方式,从个人到社会层面都有积极的体现。其所代表的是一种凝聚力,小到社区,大到国家,全民健身是对国家意识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同时,作为全民健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与当前蓬勃发展的休闲体育相辅相成。为顺应全民对运动日益高涨的需求,许多高等院校开始增办体育专业,如休闲体育、体育旅游、老年体育、幼儿体育等,加紧培养更多体育人才。
运动能够从竞技变为生活方式主要取决于3个有利条件:时间、经济基础和运动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运动技能。任何一项运动都有锻炼价值,我呼吁大家要真正花时间去寻找并掌握自己喜爱的、适合的一项运动,至少学会1~2项技能,持之以恒地锻炼,养成良好运动习惯,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体育的快乐和魅力,并收获健康益处。
, http://www.100md.com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储朝晖:
重视体质健康,校园体育不再边缘化
自古以来,我国虽然有体育的运动形态,但没有规范的体育概念,直到近代学者王国维从日本引入“体育”概念,并将德智体美列为“完全之教育”的四个部分,论述体育对培养“完全之人”的要义。但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体育发展重视程度和专业性不足,落后于世界。恢复高考后,分数本位思想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主流,体育在基础教育阶段越来越被边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体育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先后印发了诸多针对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文件,对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作出系统全面部署。经过两次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更多的孩子们了解世界,看到世界体育文明,培养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稍有上升。2019年全国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总体好转。“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增加到59.5万,年均增速4.3%。目前,全国建设有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43010所。
, http://www.100md.com
但要承认,当下体育工作仍有不足,校园里的“小眼镜”“小胖子”越来越多,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现象仍存在。这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提高学生体质水平。目前一些地方陆续把体育列入中考、高考范畴,想以考试推动校园体育发展。但是,我们要明确,体育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培养健全的人,而不是把体育变成“赶考”,体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将合适的评价模式应用在体育教学当中,避免把体育评价变成简单的考试。为此,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需共同支持学生体育工作。
国家要针对学生体质监测报告中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校园体育改革,升级教育评价体系。监督落实,提升效能,促进更多公共体育机构设施向学生、学校免费或优惠开放。
学校应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保证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和改进乡村及落后地区体育教学;每天安排2次以上眼保健操,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校外体育竞赛和社区青少年体育服务等活动,这些都比盯着考试分数重要。
, 百拇医药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不要唯分数论,鼓励培养一两项体育爱好,周末带着孩子参与户外活动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王成:
运动写进处方,治疗康复走在世界前列
运动损伤是参加运动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才开始创立运动医学学科。如今,我国运动医学的手术技术发展、康复理念更新、现代化仪器介入等日新月异,已跻身世界运动医学领域前列。
以前,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通常会去看骨科医生。1955年9月,前苏联基辅医学院的专家受邀到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举办学习班,在北大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成立了医疗体育教研组。1959年,医疗体育科直接并入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我国第一个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现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正式成立。
, http://www.100md.com
运动医学其实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基础和应用医学学科,不仅涉及运动损伤预防、治疗和康复,还会关注运动不当、运动不足带来的健康影响,以开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
过去6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运动医学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经历了几次变革。第一大变化是关节镜技术的突破,关节镜微创手术发展和普及非常快,改变了以前运动创伤手术切大口、创伤大、准确度不高的问题。第二大变化是,康复理念从传统康复向快速康复转变。比如过去做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术后通常要打石膏,固定一两个月,组织痊愈合后再开始活动,容易引起关节粘连到一起,功能恢复不佳;现在“功能至上”的理念被普遍接受,术后只佩戴支具,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2~3个月就可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不到一年就能参加各项体育训练。
第三大变化是运动医学服务对象从运动员和伤病人群,拓展到给普通大众健身做运动防病指导。随着体育运动爱好者越来越多,科学运动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运动前的身体素质评估,如肌肉力量、柔韧度、平衡度等测试,以及建议做什么运动或重点需要强化什么练习等,医生都能开出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
, 百拇医药
中国企业体育协会副主席戴璐强:
运动项目更具个性,体育产业搭上智慧快车
体育产业如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相关市场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5~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71万亿元跃升至约3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有望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5万亿元。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人们参与的运动项目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各种球类运动,攀岩、马拉松、滑翔等运动也渐渐走入大众视野。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推进,也带动了冰雪运动的普及和消费。最新调查显示,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政策号召,滑雪逐渐被大众熟悉并喜爱,还成了一种旅游选择。有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参与和指导,老年人也玩起了嗒嗒球、气排球等新兴体育项目。
在体育消费方面,女性、“新生代”成为体育消费生力军,其健身频率和付费能力的增长潜力巨大。娱乐、社交、时尚、精致等多元的体育消费需求正不断被激发出来。我们的体育行业从生产简单的健身器材到运动全套装备,再到运动社群拓展、共享健身房开设等,打破了原有的消费与服务边界,形成了体育新经济。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运动一方面承载了他们提升身体素质的需求和爱好,同时也满足了个性化展示,体育以酷炫、活力的特点成为“新生代”表达时尚的一种态度。
目前,体育产业发展已经搭上了智慧化的快车,“体育+”大时代已经来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要推进智慧健身设施建设,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未来,随着 VR、5G、物联网等技术投入大规模应用,体育产业会有更多音乐、视频、游戏等娱乐内容的结合,更丰富多元的健身场景和社交环境,更智能的系统操作,更具创意和实用功能的跨界融合,如运动技巧评估、运动康复矫正等,智慧体育产业必将迎来广阔的个性化定制市场。此外,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实施,体育消费、体育产品生产将更加低碳环保,共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