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2.02.11
编号:95620
居民楼不能成控烟“盲区”
http://www.100md.com 2022年2月11日 生命时报 2022.02.11
     受访专家: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 张建枢

    本报记者 张 芳

    年初,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发布2021年控烟投诉数据: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无烟北京”微信公众平台收到群众对违反《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的投诉举报线索同比增长19.6%,其中,居民楼内违法吸烟投诉同比2017年增长95.6%,创历史新高。

    近九成人反对居民楼内吸烟

    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5年6月1日起实施,规定凡是“带顶”“带盖”的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北京市控烟协会曾发布公告称,2017年“无烟北京”接到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写字楼(包括办公楼)、餐厅、商场、网吧、娱乐场所等地。

    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张建枢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2019年,居民楼被单设为一个类别。此后,其投诉量明显增多,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后,餐厅、写字楼的投诉量下降,居民楼则一举攀升至第三位。
, http://www.100md.com
    2020年5月,一名男子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居民楼公然吸烟的视频被发到网上,视频中,吸烟者对上前劝阻的邻居叫嚣道:“不让抽,我就抽!我还关上窗户抽!”执法人员前往吸烟者住所核实情况时,他仍然强词夺理,拒绝承认违法事实。在执法人员对其进行普法教育并给予违法行为口头警告后,吸烟者道歉,且再也没有重犯错误。

    为了解大众对居民楼公共区域吸烟的态度,《生命时报》展开了一项网络调查,共有2580人参与,其中44%认为在居民楼内吸烟的人“怕影响自家人健康,却忽视公众利益,缺德”,43%认为这“属于违法违规行为,理应受到惩罚”,但仍有13%的人觉得“在自家门口、楼道吸烟是个人自由”。第三类人通常还会认为,楼道开着窗,透气性较好,烟味不会停留很久,危害程度并不大。但真的是这样吗?2021年8月,北京市丰台区新村街道居民向“12345”投诉称:“因楼梯间有窗户,烟味会飘到楼上北向居民家中,无法正常通风,极其影响生活和健康。已经多次反映,物业只能偶尔来检查,居委会也曾敲门提醒,但都没用,距离上次反馈仅仅过了一周,同样位置又有大量烟头!”
, http://www.100md.com
    张建枢说,居民楼内禁烟并不是什么苛刻要求,说到底,都是为了防止二手烟损害他人健康。如果说楼道有窗可以通风,家里同样有窗,又为什么不能在家吸烟呢?吸烟者显然是顾虑到家人健康,但没理由将邻居区别对待。吸烟势必摘掉口罩,疫情之下还会增加感染风险。更重要的是,楼道内吸烟有造成火灾的可能,且不易被及时发现,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管理难度较其他场所更大

    《条例》虽然号称“最严”,但仍然属于软性法规,强调的是政府、社会共同治理与自律相结合,鼓励公众对违反条例者说“不”。张建枢介绍,实践中,执法部门的直接管理对象是法人单位,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或管理者属于第一责任人。因此,相对于写字楼、餐厅、商场、娱乐场所等,小区居民楼的控烟管理难度更大。比如,当居民发现有人在居民楼道内吸烟,可以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到投诉后会有专人将事件告知其所属街道,由居委会或物业上门核查处理。由于居委会和物业没有执法权,他们能做的就是进行普法教育,对违规吸烟现象做出口头制止,负责任的小区可能还会在楼道内张贴禁止吸烟告示、安装烟感报警器、加强保安巡视等。但说到底,所有这些都是软性措施,威慑力并不高,最终都要依赖吸烟者的自觉。
, http://www.100md.com
    按照《条例》规定,包括罚款在内的各种处罚条款,只针对在控烟投诉中不作为的管理者,即居委会或物业,而不是吸烟者个人。可以想见,面对小区内成千上万户的居民,有限数量的管理人员几乎无法兼顾,只能是哪里接到举报,就紧急赶往哪里。至于在楼道内普及安装烟感报警器,由于花费不菲,恐怕只有少数小区能做到。

    人人监督,远离烟害

    在张建枢看来,居民楼吸烟投诉数量的增加,并非坏事。这说明公民的控烟意识增强了,多年来的控烟宣传已见成效。不过,若要啃下居民楼控烟这块“硬骨头”,还需要一些努力。

    首先,物业应引导烟民到室外吸烟。控烟需要“疏堵结合”,给吸烟者建室外吸烟区就是“疏”策之一。居民小区内设立吸烟区,对烟民进行集中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消防隐患,在楼道或电梯内劝阻他人吸烟时,如果能提供另一项选择,对顺畅沟通同样有好处。此外,这也可以随时提醒烟民,不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
, 百拇医药
    其次,居民要善用投诉热线,发挥监督作用,敢于制止违规吸烟者。《生命时报》调查显示,见到邻居在居民楼公共区域吸烟,43%的人会选择“忍忍算了”,24%会“礼貌劝阻”,18%会“向物业反映”,只有15%会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或“12320”卫生热线。楼道、电梯间都属于公共场所的室内区域,必须禁烟。人人都有不被二手烟伤害的权利,吸烟者理应配合,尤其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单元楼,甚至还是对门的邻居。

    最后,居委会和物业应加强管理。比如,挨家挨户宣传公共空间禁止吸烟,在楼道、电梯内张贴禁烟标志,一旦有居民投诉,及时响应处理。张建枢说,物业虽然没有执法权,但若居民吸烟的行为威胁到了消防安全,或存在其他违反居住契约的行为,就能以违约为由,要求吸烟者承担责任。

    《条例》制定之初,立法者曾担心条款太严,公众根本做不到,最终损伤法律尊严。但出乎意料的是,《条例》实施四五年后,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评估发现,它是最受公众欢迎的地方性法规之一。张建枢说,他对在公共场所全面控烟,更加充满信心。▲, 百拇医药(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