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亿人独居的背后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任 远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本报记者 田雨汀
纵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体系,家庭一直是构筑人类社会以及经济体系的基石。然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自1990年以来,我国“一人户”家庭从6%不断攀升至2018年的17%,到了2020年,全国共有家庭49416万户,其中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占比超25%,达到历史新高。
有享受有感伤
日前,一档综艺节目里,62岁女演员刘雪华的独居生活备受关注。她是当年红极一时的琼瑶剧女主角,后来在《甄\u5b1b传》等多部剧里饰演过太后。然而,如今的她,老公离世,无儿无女,已经一个人过了近十年的“宅女”生活——除了工作,几乎不出门,家里的电视24小时开着,以驱散一个人的寂寞,手机只会用来打电话、斗地主,家里的智能电器都被用成了“傻瓜机”……她曾经风光无限,走在新潮的演艺圈,如今却与社会脱节了,一个人承受着孤寂。这一生活方式让为数不少的观众觉得很感伤。
, 百拇医药
然而,36岁的城市白领小李却有自己的想法:“独居不是根本问题,问题是如何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她在天津工作多年,在33岁之前,她的生活里除了工作,就是相亲,但一直没能找到心仪的对象。后来,她和两个闺蜜商量后,三人在同一个小区购置了房子,基本三家人过成了“一个家”,每天有空就会一起吃饭、看剧、做瑜伽。小李说:“我的性格不适合组建家庭,我喜欢自由、独立、有空间感的生活,平时有朋友联络,也不会孤单。生活始终是自己的,一个人也能过好,我很享受!”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表示,我国一人户家庭主要由年轻人一人户家庭和老年人一人户家庭两部分构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单身青年达2.4亿,其中超77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近期有网络调查报告显示,“90后”独居人群幸福感超过孤独感,且女性更享受独居生活;超过六成“90后”有意向购房独居、超七成独居人群有自己的宠物。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一半身体健康的老人更愿意与子女分开、独立生活。
, 百拇医药
被迫独居才需担心
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独居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生活,原因包括“想有自己的隐私空间”“一个人生活更方便”“不想受他人作息影响”等。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汤永隆表示,一些年轻人为了待遇更优的工作或实现理想,会到大城市去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自然而然地推迟了结婚生育,跨地区就业、工作需要只能自己居住等,使得独居人数增多。
老年人独居的原因,主要与丧偶和空巢有关。目前我国女性平均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且结婚时女性年龄通常小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家庭中男性往往会先于配偶因疾病等原因离世,就会造成独居老人中以女性居多。一些人在离婚后不会再婚,也构成了独居群体的一部分。
任远表示,家庭规模缩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独居人口增加,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选择独居不一定是被迫,从客观层面来说是个体选择多样化的体现,主动选择独居一般会提高生活福祉。而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因为贫穷、丧偶等因素被迫独居。
, 百拇医药
汤永隆说,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重视家庭文化的传统,随着时代变化,“一人户”比例上升正在重构家庭和社会,也折射出人们在心理认知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独居虽然在短期内看没有太大问题,但从长期来看,独居者在遇到困难时通常有更多生活压力,如果缺乏社交和帮助,没有很好的感情寄托或情感支撑,长此以往容易产生焦虑、孤单感,甚至患心理疾病。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独居更多属于一种周期性的生活状态,非长久之计。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因为失去子女、丧偶等原因被迫独居的老人,生活状况常十分困窘或无奈,往往需要社会援助。此外,老年人通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如果突发急性心梗或低血糖等,很容易导致肢体性障碍、意识不清、跌倒、昏厥等,独居面临很大的健康风险。
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一人户家庭数量增加的情况。专家们认为,对目前的中国来说,一人户家庭大规模增加会给社会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例如,家庭养老供给不足、能否得到心理慰藉、影响生育和人口发展……任远说,仅以好或坏来定性一人户家庭增多现象太过简单,国家应积极制定相应政策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为不断扩大的独居群体提供有力的支持。
, 百拇医药
任远说,对于独居青年,要尊重其对生活方式的自我选择,同时帮助有成家意愿的青年提供构建家庭的社会环境。例如,有些年轻人是因为经济收入水平或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偶,那么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促进人口的就业和经济收入,是帮助单身未婚人口步入家庭的最好途径。
汤永隆表示,对独居老年人来说,更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投入。例如,多发展更加便捷、可靠、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社区送餐服务,提倡装智能水表、门磁系统、养老机器人等联网智能化设备;多建设托老机构、养老院等基础养老设施;对向子女居住地迁移的独居老人,完善跨城市医保衔接,提供移居的政策支持等,有助于加快两代家庭融合,解决老人独居问题。▲, 百拇医药
本报记者 田雨汀
纵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体系,家庭一直是构筑人类社会以及经济体系的基石。然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自1990年以来,我国“一人户”家庭从6%不断攀升至2018年的17%,到了2020年,全国共有家庭49416万户,其中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占比超25%,达到历史新高。
有享受有感伤
日前,一档综艺节目里,62岁女演员刘雪华的独居生活备受关注。她是当年红极一时的琼瑶剧女主角,后来在《甄\u5b1b传》等多部剧里饰演过太后。然而,如今的她,老公离世,无儿无女,已经一个人过了近十年的“宅女”生活——除了工作,几乎不出门,家里的电视24小时开着,以驱散一个人的寂寞,手机只会用来打电话、斗地主,家里的智能电器都被用成了“傻瓜机”……她曾经风光无限,走在新潮的演艺圈,如今却与社会脱节了,一个人承受着孤寂。这一生活方式让为数不少的观众觉得很感伤。
, 百拇医药
然而,36岁的城市白领小李却有自己的想法:“独居不是根本问题,问题是如何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她在天津工作多年,在33岁之前,她的生活里除了工作,就是相亲,但一直没能找到心仪的对象。后来,她和两个闺蜜商量后,三人在同一个小区购置了房子,基本三家人过成了“一个家”,每天有空就会一起吃饭、看剧、做瑜伽。小李说:“我的性格不适合组建家庭,我喜欢自由、独立、有空间感的生活,平时有朋友联络,也不会孤单。生活始终是自己的,一个人也能过好,我很享受!”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表示,我国一人户家庭主要由年轻人一人户家庭和老年人一人户家庭两部分构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单身青年达2.4亿,其中超77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近期有网络调查报告显示,“90后”独居人群幸福感超过孤独感,且女性更享受独居生活;超过六成“90后”有意向购房独居、超七成独居人群有自己的宠物。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一半身体健康的老人更愿意与子女分开、独立生活。
, 百拇医药
被迫独居才需担心
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独居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生活,原因包括“想有自己的隐私空间”“一个人生活更方便”“不想受他人作息影响”等。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汤永隆表示,一些年轻人为了待遇更优的工作或实现理想,会到大城市去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自然而然地推迟了结婚生育,跨地区就业、工作需要只能自己居住等,使得独居人数增多。
老年人独居的原因,主要与丧偶和空巢有关。目前我国女性平均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且结婚时女性年龄通常小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家庭中男性往往会先于配偶因疾病等原因离世,就会造成独居老人中以女性居多。一些人在离婚后不会再婚,也构成了独居群体的一部分。
任远表示,家庭规模缩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独居人口增加,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选择独居不一定是被迫,从客观层面来说是个体选择多样化的体现,主动选择独居一般会提高生活福祉。而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因为贫穷、丧偶等因素被迫独居。
, 百拇医药
汤永隆说,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重视家庭文化的传统,随着时代变化,“一人户”比例上升正在重构家庭和社会,也折射出人们在心理认知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独居虽然在短期内看没有太大问题,但从长期来看,独居者在遇到困难时通常有更多生活压力,如果缺乏社交和帮助,没有很好的感情寄托或情感支撑,长此以往容易产生焦虑、孤单感,甚至患心理疾病。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独居更多属于一种周期性的生活状态,非长久之计。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因为失去子女、丧偶等原因被迫独居的老人,生活状况常十分困窘或无奈,往往需要社会援助。此外,老年人通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如果突发急性心梗或低血糖等,很容易导致肢体性障碍、意识不清、跌倒、昏厥等,独居面临很大的健康风险。
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一人户家庭数量增加的情况。专家们认为,对目前的中国来说,一人户家庭大规模增加会给社会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例如,家庭养老供给不足、能否得到心理慰藉、影响生育和人口发展……任远说,仅以好或坏来定性一人户家庭增多现象太过简单,国家应积极制定相应政策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为不断扩大的独居群体提供有力的支持。
, 百拇医药
任远说,对于独居青年,要尊重其对生活方式的自我选择,同时帮助有成家意愿的青年提供构建家庭的社会环境。例如,有些年轻人是因为经济收入水平或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偶,那么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促进人口的就业和经济收入,是帮助单身未婚人口步入家庭的最好途径。
汤永隆表示,对独居老年人来说,更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投入。例如,多发展更加便捷、可靠、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社区送餐服务,提倡装智能水表、门磁系统、养老机器人等联网智能化设备;多建设托老机构、养老院等基础养老设施;对向子女居住地迁移的独居老人,完善跨城市医保衔接,提供移居的政策支持等,有助于加快两代家庭融合,解决老人独居问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