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2.03.08
编号:95758
印度惩治吐痰陋习
http://www.100md.com 2022年3月8日 生命时报 2022.03.08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史宇晖,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胡博峰

    众所周知,吐痰是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陋习,各国都深受困扰。为遏制这种遍布市井街头的不文明现象,也为了防止病毒传播,新冠疫情期间,“超级吐痰大国”印度在多地发起了“停止随地吐痰”活动,印度总理莫迪亲自呼吁公众停止随地吐痰,违规吐痰者将受重罚。

    印度卫生部长:“我们是一个吐痰大国”

    英国广播公司一篇报道曾这样描述印度街头的吐痰现象:从喉咙处咳痰的声音到处都能听到,尤为恶心的是,很多司机等红灯时都要把脑袋探出来“一吐为快”。2016年,时任印度卫生部长的纳达也曾形容说:“我们是一个吐痰大国。无聊的时候吐,疲劳的时候吐,生气的时候也吐。我们吐起痰来根本不分时间,也不分场合。”

    印度《电讯报》副主编乌达拉克·穆克尔吉表示,吐痰是满足男性意识的一种“耍帅”形式。印度历史学家穆卡尔·卡撒万认为,国民对“排出秽物、保持身体纯净”抱有某种执念,这种观念在印度教徒和高种姓阶层中尤为普遍。对他们来说,吐痰是既“排毒”又“放松”的行为,他们觉得累了乏了,吐口痰简直是“天经地义”。此外,一些热衷于咀嚼固特卡(一种非吸入性烟草,类似于槟榔“口香糖”)的人,也经常将混合着咀嚼物和痰液的秽物随地乱吐。一名议员还公开表示:“出国在外的印度人不会在外国街道或地铁上乱吐痰、乱扔垃圾,但他们只要一回到印度,马上就变了,随地吐痰、扔垃圾就又成了家常便饭。”
, 百拇医药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印度政府发起了“为抗新冠病毒 拒绝随地吐痰”的行动,以减少新冠病毒的传播渠道,还专门出台了一条颇具威慑性的抗疫规定——凡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者,最高可判处一年监禁并处以罚款,具体量刑由各邦地方政府自行把握。孟买市政府为此设置了纠察专员,对在公共场合吐痰、扔垃圾、大小便的行为视情节予以严词斥责、罚款、拘留。班加罗尔市政部门推出了“停止随地吐痰”公益活动,并在宣传材料上张贴标语,告诫民众“每吐一口痰都会将国家置于险境”“一口痰24小时内能让60人染病”等。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颁布紧急措施,严格约束公共场合吐痰及吸烟等行为,并依照情节轻重对肇事者处以1000~5000印度卢比(约合85~425元人民币)罚款以及1~5日义务劳动,以示惩戒。印度总理莫迪曾在一次“总理心声”直播节目中直言不讳地说:“不要在公共场所随意吐痰——我们一直都知道这样做是错的。”

    施行两年多以来,“拒绝随地吐痰”运动在推行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甚至还发生过死伤事件:卡纳塔克邦的一名26岁男子安吉特,在试图制止另一名男子普拉文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时,二人爆发一场斗殴后,安吉特胸部严重受伤,因失血过多而去世。当地卫生专家提醒说,仅靠惩罚而不去试图理解他们为什么吐痰,并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而且,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当地民众戒除吐痰陋习的热情也可能会随着对病毒的轻视而逐渐消退。但不管怎样,这项运动的推行还是引起了人们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反思。印度一对夫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地吐痰的不良风气在疫情期间确实有所好转,比如他们在制止一些随地吐痰者时,有人甚至会向他们道歉。
, 百拇医药
    一口痰可能传播很多病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史宇晖告诉《生命时报》的记者:“痰是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起到润滑黏膜、粘附进入呼吸道灰尘和微生物的作用。”正常人的痰分泌在每天100毫升左右,可通过咽部排出体外,将人体垃圾带走,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当人吸入刺激性气体、尘埃、致病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时,上呼吸道就会发生炎症,而当上呼吸道发生炎症(或肺部发生疾病)时,呼吸道分泌物——痰就会增加,且痰液性质会发生改变,由白色黏痰变为黄色脓痰,成分包含黏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等。

    研究显示,一个健康人的一口痰中,至少包含5000万个细菌;如果是患病者,其痰液中的细菌数量会更高,可能超过2个亿。史宇晖说:“患者在正常呼吸时排出体外的病原体较少,而在咳嗽、打喷嚏、吐痰或大声说话时,带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飞沫核或痰液会被排出体外,进入空气中,传播给易感者。”部分细菌的生存能力很强,以结核杆菌为例,一名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吐痰,痰液中的病菌当下就会扩散到空气中,还能漂浮数小时,极易导致周围人感染。另外,结核杆菌在尘埃中可以保持8~10天的传染性,在干燥的痰液中可以存活6~8个月,随着痰液风干,病菌会与灰尘一起飘飞,这种尘埃飞沫若被健康人吸入,也可能导致肺结核。资料显示,在有风的情况下,细菌大约能扩散70米远的距离。大部分呼吸道传染病都能通过“一口痰”传播,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气管炎、百日咳、白喉,以及曾经的非典型性肺炎和现在流行的新冠肺炎等, 都可以通过痰液传播,危害性极大。新冠病毒在痰液中可存活39天。
, http://www.100md.com
    我国对随地吐痰的治理始终未停

    我国治理吐痰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早在民国时期,为预防肺结核,社会精英们就对随地吐痰这一陋习极尽批评。抗战时期,重庆开展过一场“取缔随地吐痰”运动,当时连载于《大公报》的漫画《三毛流浪记》中流传着打油诗:“一口黄浓痰,胜过原子弹。假若随地吐,你即杀人犯”;新中国成立后,“爱国卫生运动”把“卫生工作与群众性卫生运动相结合”定为卫生工作的一项原则,其中就有关于禁止随地吐痰的内容;1984年,上海市最早将禁止随地吐痰列入了政府规章;1993年,《北京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提出,要对随地吐痰、便溺,乱扔瓜果皮核、烟头等废弃物的行为,“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警告或罚款”。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国民对随地吐痰行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行政部门监督处罚也越来越严格,不少地区将罚款提高到200~300元不等,现阶段随地吐痰的状况较过去已经改善很多,但在部分地区、场合仍有“重灾区”。2020年,新华社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机调查发现,因为人们出门戴口罩,随地吐痰现象大幅减少,但车站广场、公交站台、室外吸烟区等公共区域内“摘下口罩随地吐痰”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人一改“随地”,转而到墙根处、地沟边、树丛里、花草间吐痰。另有报道称,山西省公布《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后,仅在2020年6月1日施行当日,太原市就开出了67张罚单。
, http://www.100md.com
    “随地吐痰的治理难点在于执行和坚持难。”史宇晖说,一方面,随地吐痰现象多发生在较隐蔽角落,要及时发现需要投入较大成本,即便发现了,完成处罚也会经历一番波折。另一方面,“禁痰令”的罚款措施要想严格实施也面临持续性的考验,政令刚发布时的确可以短时间内不计成本,发动一些志愿者上街给吐痰者“开罚单”,但长此以往,面临的是后续乏力、成本高昂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遏制随地吐痰行为,我们仍需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重罚”也要“常罚”。各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有力度、有痛感的“禁痰令”,提高处罚力度,增强制度的警示教育作用;执行方面要像控烟一样,持续不断,同时充分发挥新技术、新设备的作用,如摄像监控、新媒体平台等。

    加强公共卫生教育。随地吐痰关键在于个体的道德文明,应从中小学阶段就做好文明行为培养,加大“不准随地吐痰”的社会宣传。尤其在农村地区,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不仅知道随地吐痰的危害,还要意识到这是一种不耻的行为。

    增设公共场所污物处理设施。一些城市中污物处理硬件设施不足,这也是影响随地吐痰行为的客观因素之一,增设相关设施能够有效帮助人们改变陋习。▲, http://www.100md.com(牛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