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2.03.15
编号:95823
编读往来
http://www.100md.com 2022年3月15日 生命时报 2022.03.15
     替老年人说出了心里话

    河北省沧州市读者 王兆龙

    《生命时报》第1585期“快乐养老”版的《家电也该出“老年款”》一文写得好,替我们老年人说出了心声!

    老年人看电视“开机后不能直达电视节目”的问题让我们很苦恼,不得不让孩子们事先教一遍,我一步一步记在小本子上,用时一条一条对照着做。即使如此,我也常遇到“节目找到了,开头已经错过了”的情况。因为不知如何操作点播,我只能再购买一份本地有线电视台的业务,工作人员前来安装时教会了我如何操作。但电视遥控器不适老、不人性化,“按键又小又密,操作界面如同迷宫”的副标题写得真准确,老年人不敢按、不会按,才一按就错,越错越乱!智能手机也是如此,很少替眼花的老年人着想。

    前几年,为了方便洗小件衣服,我家买了一台小型洗衣机,3个开关都是圆盘型,手一湿就特别难拧;底座紧挨着地面,不便于废水的收集再利用。我只好买了一根粗塑料管,锯成四段,粘在机底四角,抬高了洗衣机,这才能把出水管接入盆中。此事也说明了,设计不能只想着外观好看,更要方便使用者,把复杂的机器设计得简便实用才算高级。
, http://www.100md.com
    国家发布了新标准《适用于老年人的家用电器通用技术要求》,要求家电应当保障老年人使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易用性——这3个要求太好了。文章还为我们提供了选择家用电器的3个建议,都很有指导意义。比如选择主流品牌产品,品质有保证,免去了后顾之忧;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产品,才更贴合老年人的心思。老年人用着顺手,晚年生活才能顺心快乐,幸福感更强。▲

    《生命妙方》不说话的家庭医生

    山东省荣成市读者 赵思威

    我今年89岁,订阅《生命时报》已经十几年了。在报纸上看到喜欢的文章和句子时,我常会抄录下来,久而久之就攒了三大本。对于每期介绍的验方我也曾剪报抄录,但终因内容太多,我又不懂医,难以理出头绪来。最后,干脆把每年的剪报打成捆儿存放,以备查阅。但一捆一捆报纸,很快就把书橱填满了,查找和翻阅就成了难题。

    就在这时,我看到报社出版的《生命妙方》这本书,马上让孩子帮我买了一本。现在它就像一个“不说话的家庭医生”,静静“躺”在书桌上,供我随时翻阅。370多条妙方、验方,条条都有专家深入浅出的解析,而且一病多方,可以让个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这本书,我只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本书出得好!”
, 百拇医药
    或许有人会问,“你又不行医,买这本书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首先,它对我和老伴儿的健康大有裨益;其次,虽然我没有悬壶济世之力,却有帮人解难纾困之心。自己多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可以把这些妙方验方有根有据地介绍给别人,或干脆把书介绍给他们,让他们自己选择,也是生活的一大乐事。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起出书,我认为《生命时报》的一些栏目都可以梳理、编辑成书,比如“生命智慧”栏目,这些年刊出了不少名人轶事,对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培养会有很大作用。

    生命是一个大课题,感谢《生命时报》这么多年来给予我们的陪伴,祝报纸越办越好。▲

    一测才知不懂“吃”

    河南省新乡市读者 娄世卓

    虽然“病从口入”这句话耳熟能详,但还是被不少人忽视了。生活中,有些年轻人不注重饮食,吃出了毛病,也有老年人偏好清淡、不沾荤腥,导致营养不足,损害了健康。把“传播健康”作为宗旨的《生命时报》,有24个不同内容的版面,唯有“吃出健康”期期两版,指导大家“守住食品安全,烹出营养三餐”。可见,在物质极为丰富,饮食随心所欲的年代,“吃”对健康多么重要。
, http://www.100md.com
    我不是“吃货”,在饮食上不讲究,粗茶淡饭就满足了。所以,之前对这个版没有仔细阅读。最近看了该版的小栏目“自测食商”“营养处方”等,才发现自己误区颇多。认真阅读了该版其他文章,又翻看了往期内容,这才幡然醒悟,之前没把该版当回事儿真是“大错特错”:每篇文章都是营养领域的专家所写,不但介绍食物的营养成分、搭配、烹调方法,食材质量的辨别、贮藏,还讲解了饮食知识、误区等内容,说是吃出健康的百科全书也不为过。

    与《生命时报》结缘近4年,后悔没有早点看到这么实用的版面和文章。猜测可能还有人和我一样,没有体会到编辑的用心良苦。所以,我把感受写出来,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这个版面,让“吃出健康”的初衷变为现实,让更多读者受益,享受真正的生活乐趣。▲

    “废纸”的教训

    北京市读者 刘曰建

    3月4日《生命时报》刊登了《一张废纸毁掉一条河》一文。被誉为“意识流鼻祖”的作家乔伊斯,儿时向河内扔了张废纸,“过了几天”这河就被毁掉了,虽然有点夸张,但更像是一则寓言,诠释了“生命智慧”。
, 百拇医药
    英国有一个小曲,说:“钉子一没有,马掌就脱落;马掌一脱落,战马就跛脚;战马一跛脚,指挥官把命丢;骑兵一落败,陆军全逃走;敌军攻入城,俘虏杀无赦。铁匠铺里没钉子,都是它惹的祸。”缺失的“钉子”和扔进河里的“废纸”看似微不足道,最终却酿成大祸。我国古人也不乏这“智慧”,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词,告诫人们“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时下新冠疫情还在全球肆虐,中国防控卓有成效,成功举办了冬奥会、冬残奥会,就得益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在河里发现第一张“废纸”时,就及时清理,一旦整条河充满“废纸”,再清理时且不说难度极大,还要付出沉痛代价。

    对“生命”来说,这则故事的启示就是小病早就医,万万拖不得,俗语称“小病输掉一头牛,大病卖掉一栋楼”,就是说及时、随时清理“废纸”,才能保持“生命之水”的清澈。▲

    八方来音
, http://www.100md.com
    编读往来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执行主任、主任医师张向阳:现在,各平台上发的内容包含很多错误、不当的急救信息。能通过《生命时报》公众号“急诊一线”栏目给大家科普院前急救,我觉得很有意义,希望更多患者能了解权威、靠谱的健康知识。

    微信用户“往日的时光”:看到有读者在《生命时报》公众号文章《你能看出张艺谋72岁了吗?最忙时他也每天坚持这个“健身习惯”》评论区提问:“锻炼30分钟后才开始燃烧脂肪吗?”生命君的答复很有用,我抄在本子上了,希望能看到更多类似的科普介绍。

    微信用户“蓝色天际”:看了公众号里《这是我离世界冠军最近的一次!谷爱凌的“秘密武器”原来是睡觉》这篇文章,想起了《生命时报》以前介绍过“睡商”,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好,身体状况自然也就好了。我打算学习一下谷爱凌的睡眠习惯,感谢《生命时报》微信的编辑,真是“恶补”了一堂睡眠知识课!
, http://www.100md.com
    读者微信群读者“金倬善”:《生命时报》的短视频《过敏除了皮疹、鼻炎,还有哪些表现》告诉我,过敏在全身各系统、各器官都可能发生,并不是局限在皮肤、鼻腔、口腔及呼吸道。这个知识点可能不少人不清楚,为内容点赞转发。

    读者微信群读者“小荣”:读了《生命时报》第1589期第22版的《惯性思维差点酿祸》这篇文章很是感慨。作者是一位医生,听完一位女患者的主诉后,按惯性思维认为她是伏案工作太久、缺乏运动造成的,正准备开点药时多问了一句“还有什么不舒服吗”,后通过仔细观察和触摸,才发现患者的脊柱侧弯很严重,影像报告也进一步证实了“按惯性思维差点误诊”这件事。我联想到现在不少医生看病很敷衍,听完主诉症状就开药,甚至不仔细察看患者,忘了“望闻问切”的好传统。患者挂上号,尤其是专家号,已经很不容易,多么希望医生能再仔细点、再认真点。这篇文章给医生和患者都提了醒。▲, 百拇医药(王兆龙 赵思威 娄世卓 刘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