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救命药,还是毒药
是救命药,还是毒药
暨南大学附属复大肿瘤医院院长 徐克成
前些日子,我去病房查房,见到了一位老病人,也是我的老朋友。我的心中感到无限的遗憾和心痛。
当时他面色苍白,卧床难起,由于禁食,十分消瘦,腹部有一根引流管拖到床下,那是胰腺“囊肿”的引流管,管内流着乳白色的浑浊液体。病区医生汇报说,几个月前他突然腹痛,一个月前加剧,不远千里来到广州。检查发现是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进一步检查发现肿瘤稳定——囊肿与肿瘤无关。
患者突发的病情,将我的思路一下子拉回到2017年。那是清明节前夕,我回老家探亲。家乡朋友请我在当地酒店吃饭,一位老领导也应邀参加。饭毕,家乡朋友扶着一个人来到用餐房间,正是上面这位患者。
他患的是左肾恶性肿瘤,接受了手术切除;两年后复发,去过上海、香港、美国等地接受了各种治疗,但病情加剧。检查显示,他全身各处大约有21个转移。患者严重贫血,需要每周输血,频繁咳嗽,下肢疼痛,行走困难;右侧扁桃体处有一个核桃大小的肿块,表面渗血,活检显示为肾恶性肿瘤转移。
这样的晚期病人,还能治疗吗?我的家乡朋友告诉我,患者女儿已经在准备请求“临终关怀”了。我与这位病人虽是初次相识,但救人心切,决定用各种方式进行尝试。2017年4月12日,患者开始采用一种由多种细菌疫苗组合的“复合疫苗”(TTV)进行皮下注射,每3~5天一次。因为是试验疗法,那时不需要患者出任何费用。
也许是患者的造化,或者是笔者的幸运。10天后,患者下肢疼痛减轻,右扁桃体肿块缩小;3周后,肢体疼痛完全消失,血红蛋白水平逐渐增加,无需输血,扁桃体肿块完全消失,患者一次能行走2公里。CT和MRI检查表明,所有转移缩小,3个月后大部分转移消失。此后患者接受了各种相关治疗。他的治疗经过曾用英文写成“病例报告”在国外发表,引来许多学术探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即使这次与肿瘤无关的胰腺假性囊肿,也可以使人丧命。半个世纪看病的习惯,让我总想的更多些。我想,患者的胰腺炎总有原因。作为一位曾经挽救他生命的医生,我忧心忡忡。
查房后第二天的凌晨6点,我就迫不及待起身打开电脑,上了医学数据库,输入关键词进行一番搜索,终于明白,家乡朋友的胰腺疾病,很可能是源于一种被认为可以“终结癌症”的药物,这是药物治疗引起的副作用。该药引发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中包含有胰腺炎,常发生在用药后30~197天。此外还包括糖尿病,这位患者也有血糖升高的表现。而这种药引起肺炎的几率更高。同样是我家乡的一位肺癌患者,本来肿瘤已经消失,但他执意要用该药“巩固疗效”,仅仅注射一次,一周后就死于肺衰竭。
科学丰富医学,但医学不等于科学。在某些时候造就奇迹的“神药”,很可能在另一些时候就成为致命性并发症的“肇事者”,这常常让医生们进退两难。这就是医者的困惑和遗憾!▲(本报记者董长喜整理), 百拇医药
暨南大学附属复大肿瘤医院院长 徐克成
前些日子,我去病房查房,见到了一位老病人,也是我的老朋友。我的心中感到无限的遗憾和心痛。
当时他面色苍白,卧床难起,由于禁食,十分消瘦,腹部有一根引流管拖到床下,那是胰腺“囊肿”的引流管,管内流着乳白色的浑浊液体。病区医生汇报说,几个月前他突然腹痛,一个月前加剧,不远千里来到广州。检查发现是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进一步检查发现肿瘤稳定——囊肿与肿瘤无关。
患者突发的病情,将我的思路一下子拉回到2017年。那是清明节前夕,我回老家探亲。家乡朋友请我在当地酒店吃饭,一位老领导也应邀参加。饭毕,家乡朋友扶着一个人来到用餐房间,正是上面这位患者。
他患的是左肾恶性肿瘤,接受了手术切除;两年后复发,去过上海、香港、美国等地接受了各种治疗,但病情加剧。检查显示,他全身各处大约有21个转移。患者严重贫血,需要每周输血,频繁咳嗽,下肢疼痛,行走困难;右侧扁桃体处有一个核桃大小的肿块,表面渗血,活检显示为肾恶性肿瘤转移。
这样的晚期病人,还能治疗吗?我的家乡朋友告诉我,患者女儿已经在准备请求“临终关怀”了。我与这位病人虽是初次相识,但救人心切,决定用各种方式进行尝试。2017年4月12日,患者开始采用一种由多种细菌疫苗组合的“复合疫苗”(TTV)进行皮下注射,每3~5天一次。因为是试验疗法,那时不需要患者出任何费用。
也许是患者的造化,或者是笔者的幸运。10天后,患者下肢疼痛减轻,右扁桃体肿块缩小;3周后,肢体疼痛完全消失,血红蛋白水平逐渐增加,无需输血,扁桃体肿块完全消失,患者一次能行走2公里。CT和MRI检查表明,所有转移缩小,3个月后大部分转移消失。此后患者接受了各种相关治疗。他的治疗经过曾用英文写成“病例报告”在国外发表,引来许多学术探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即使这次与肿瘤无关的胰腺假性囊肿,也可以使人丧命。半个世纪看病的习惯,让我总想的更多些。我想,患者的胰腺炎总有原因。作为一位曾经挽救他生命的医生,我忧心忡忡。
查房后第二天的凌晨6点,我就迫不及待起身打开电脑,上了医学数据库,输入关键词进行一番搜索,终于明白,家乡朋友的胰腺疾病,很可能是源于一种被认为可以“终结癌症”的药物,这是药物治疗引起的副作用。该药引发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中包含有胰腺炎,常发生在用药后30~197天。此外还包括糖尿病,这位患者也有血糖升高的表现。而这种药引起肺炎的几率更高。同样是我家乡的一位肺癌患者,本来肿瘤已经消失,但他执意要用该药“巩固疗效”,仅仅注射一次,一周后就死于肺衰竭。
科学丰富医学,但医学不等于科学。在某些时候造就奇迹的“神药”,很可能在另一些时候就成为致命性并发症的“肇事者”,这常常让医生们进退两难。这就是医者的困惑和遗憾!▲(本报记者董长喜整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