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科学报》 > 2011.10.21
编号:63459
开烧伤创伤专业 书浓墨重彩一笔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21日 科学时报 2011.10.21
    

    □本报见习记者 刘畅

    近日,记者有幸见到了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盛志勇院士。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中,盛志勇带着记者重温了那个动荡的年代。盛志勇是中国最早进入烧伤、创伤修复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为我国烧伤、创伤专业的开创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奠基

    1920年,盛志勇出生于一户上海的医生家庭。受到家庭的影响,盛志勇考入了上海医学院。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义无反顾地参加医疗队奔赴了前线。

    盛志勇所在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抗美援朝医疗队驻于齐齐哈尔,每当看到从国境另一侧送回的负伤志愿军,都让盛志勇心痛不已。这让他坚定了从事创伤修复这个在当时来说尚属冷门的专业。
, http://www.100md.com
    朝鲜战争结束后,上级准备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主攻原子弹、细菌战、化学战的应对治疗方案。不久后,就将盛志勇从中山医院调到了之后成立的外科研究室,研究休克、止血等一系列问题。

    成立初期,外科研究室将上海太原路一所三层的民房改造为实验室。盛志勇就挑起了实验室设计、仪器添置、人才招募等全部的重担。当时条件清苦,没有止血剂,盛志勇就想出了“土办法”:用淀粉海绵来止血。这项创举在当时甚至引起了不少发达国家医学界的注意。

    外科创伤救治的研究,总不能脱离临床实践。盛志勇走出实验室,扑入了新成立为寻求更多临床经验急诊外科医院获取的临床治疗。这所由破旧旅馆改造而成的医院总共只有200个床位,除了为骨关节伤预留的100个床位外,其余病患都由盛志勇负责。“既然你会做急诊外科,那其他的创伤你也都能治。这些创伤如果能够处理,那么打仗的时候也就可以应对。”盛志勇回忆当时上级交给的任务时说。

    医院发展得很快,病人不断增多。“比较小的外科手术,比如急性阑尾炎,第一年我们做了800例手术,急性阑尾炎做得熟得不得了。胆囊炎切除有60例。一般的医院没有这么大的量。”谈到这里,盛志勇颇有成就感,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一家开始着手从事研究创伤科的医院。那时国外还没有成立创伤中心,国内就已经有了。
, 百拇医药
    同时,第二军医大学聘请盛志勇担任局部解剖学、手术外科学主任。身兼数职的盛志勇将研究、教学、临床工作都负于一肩,为我国烧伤、创伤学科的开创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困境

    创伤学科成立后,也没有一帆风顺。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医院的骨干力量被陆续“批判”,医院变得难以正常运转。“事实上这个医院在当时是全世界最早的烧创伤医院,可惜只维持了3年。现在美国成立了专业的创伤科室,我们反而没有了。”盛志勇遗憾地表示,在此之后,他的工作方向转移到了放射及烧创伤的研究工作。

    美国创伤学会经过细致调查发现,创伤学科的医生值班加班时间多、医师获取手术经验的机会较少、收入普遍偏低、医疗纠纷较多。这让许多年轻医师在选择专业的时候纷纷望而却步。盛志勇却言道:“比起那些烧伤、创伤的病人,这些又能算什么?”

    不懈
, http://www.100md.com
    “现在我主要负责研究工作,比如近些年一直在研究汗腺再生。许多烧伤患者的汗腺也同时被烧坏,失去了排汗功能,天一热就没法出门。”盛志勇说,他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如何通过干细胞诱导成汗腺细胞,并且植入人体皮肤当中,以达到排汗功能。

    2007年,这项技术终于被盛志勇所带领的团队攻破。2009年,该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创面修复与再生》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杂志主编撰文称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今年已91岁的盛志勇依然精神矍铄,在办公室一坐班就是8小时,一点也没有输给年轻医生的势头。“我以前喜欢打乒乓球,还获得过国家三级运动员称号。”盛志勇告诉记者,年轻时自己可是运动方面的高手。

    “现在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创伤之后的心理疏导也十分匮乏。”盛志勇坦言,在宣传预防烧伤问题方面,发达国家做得更好。“创伤和烧伤都是可以避免的,不要等事故发生才追悔莫及。”

    盛志勇 创伤外科学家,烧伤学家。国家一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烧伤学会资深会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四临床部专家组组长、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烧伤外科学会主委、中华创伤外科学会常委、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华烧伤杂志名誉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主编、中华创伤杂志名誉主编、国际烧伤学会Burns杂志编委。美国科学促进学会和国际外科学会会员、美国创伤学会、加拿大创伤学会和以色列烧伤学会荣誉会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