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科学报》 > 2013.02.22
编号:83094
用脚步丈量罗布人的历史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22日 中国科学报 2013.02.22
     ■实习生 贡晓丽

    “我已经很老很老了,你下次来可能看不到我了,你一定不要忘记我。”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库尔勒的一位罗布老人叮嘱着杨镰。

    1981年,知青杨镰从新疆回到北京,面对跟随而来的亲人和带回的全部手稿,“总觉得把什么东西落在了新疆,是什么呢?”

    3年后,杨镰的中篇小说在《当代》获奖,需赴新疆领奖。重返新疆土地的一瞬,杨镰醒悟过来,“我把青春岁月留在了新疆,那是最宝贵、最值得怀念的”。5年的“牧马人”生涯使杨镰对新疆充满熟悉与热忱的情感。从那时起,杨镰再也没有停止过奔赴新疆的脚步,先后12次探险新疆,并在去年冬天完成最后一个探险计划——寻找六十泉并且向最后的罗布人告别。

    自从1984年杨镰环塔克拉玛干考察时意外得知“最后的罗布人”的行踪,他就着迷于罗布人的历史。之后因与瑞典电视台合作拍摄纪录片《斯文·赫定之路》,杨镰应邀赴瑞典交流。在那里,杨镰拜访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其夫人是一位四川人,知晓杨镰在瑞典受到的好评,有所感慨:“你要了解,我们关心的不是沙漠,而是在沙漠中居住和进出的人;我们不是关心雪峰,是关心雪峰对人类的影响。”

    自此,罗布泊人辗转迁徙的生活变迁便成了杨镰的关注重点。

    “罗布泊干旱以后,他们的搬迁都紧临湖泊,一处干涸就另寻一处,最后他们到了若羌县米兰镇。这个镇上世纪70年代属于生产建设兵团的团级农场。”与罗布人生活多年的杨镰十分熟悉他们的经历。罗布泊迁来的人,有的去世了,有的外出打工,现在留在故土的罗布人已经越来越少。“这也是我去年10月份探访罗布泊的原因之一。”

    告别,一直都在延续,之前的一次拜访中,一位罗布老人说出了文章开头的话。

    丈量罗布人的历史,不但用执著的脚步去寻觅,也需用饱蘸深情的文字来记录,杨镰将十余年考察见闻写成非虚构小说《最后的罗布人》。该作不但引起了读者对罗布人的兴趣,更使杨镰在罗布人中名声大作。

    2010年,曾带领杨镰进入罗布泊荒原多处遗址的热合曼老人去世,老人的妻子面对杨镰时痛哭不已,并提出要求:“你是我们罗布人的一部分,我们罗布人的历史就是靠你给写的。请你送给我一本书,以此来纪念我的老伴和所有的罗布人。”不久,杨镰将买来的100本新版《最后的罗布人》带到新疆,“凡是罗布人的家庭全送出去了,这是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生活”。

    最近的一次罗布泊之行,杨镰来到新建的罗布泊镇投宿。除了开采钾盐矿的工人,镇上居民极少。早晨醒来,杨镰惊喜地发现镇党委书记是以前认识的好友,名叫托儿孙马木提,“他曾做过我的翻译,跟我进荒原寻找罗布人的聚落地,是土生土长的罗布人后裔”。真正使杨镰兴奋的不是与好友巧遇,而是通过这个看到了希望,“罗布泊不会一直被遗忘,它的后人正在努力建设家园。有了动力,罗布泊一定会有更好的前景”。,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