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科学报》 > 2013.06.07
编号:87184
两代传承人的守望之路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7日 中国科学报 2013.06.07
    

    ▲吴元新所作“年年有余”饰品,获得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吴元新向女儿吴灵姝传授蓝印花布刮浆技艺。

    6月8日是我国第8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为“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了解是保护的开始,要做一名合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人,我们首先应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保护现状,传承和传播情况,以及传承人的保护工作等等。

    ■见习记者 于思奇
, http://www.100md.com
    “80后”倪沈健,最近打算从银行辞职,全身心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学习中去。硕士毕业的他,学了7年经管专业,作出这样的决定,内心着实经历了一番纠结。

    而17年前,他的岳父吴元新也曾有过类似的纠结。

    1996年,吴元新所在的南通市旅游工艺品研究所被一家制帽企业兼并,新单位不再生产蓝印花布,已经做了20年蓝印花布的他,要被迫转行设计帽子。

    一番煎熬过后,吴元新选择了辞职,继续守望他钟爱一生的蓝印花布……

    从坚守者到传承人

    1960年,吴元新出生在江苏省启东市汇龙镇的一个农家。对那时的吴家来说,种棉花和蓝草,纺纱织布和染色,就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 http://www.100md.com
    儿时的吴元新在心底有过小自卑,在启东中学读书,看着同学们都穿着“洋布”,唯独他自己穿土布时,他就有些抬不起头。

    不过,穿着家人亲手做的土布衣裳,时间一久,也就对土布产生了感情。所以,当电机厂、半导体厂、刻印章店和印染厂陆续开始招工时,17岁的吴元新选择当了一名印染工,开始系统学习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

    “那时印染厂的订单全部来自海外,蓝印花布被当做落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被逐渐淘汰。”所以,吴元新他们为了满足这些海外客户对纹样的需求,就经常到农村搜集各种老纹样,然后照着描绘。

    描摹久了,他也能通过一些拼凑、凑合造出一些新的来。迷上设计之后的吴元新一发不可收拾。为了提高设计水平,他考取了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的美术设计专业,边读书吸取瓦当、铜雕、剪纸、漆器等多种民间艺术营养,边继续为印染厂设计蓝印花布的新纹样。

    毕业后吴元新选择到高校、研究所从事蓝印花布的设计与研究,这一搞就是10年。1996年,单位被兼并,“留下转行还是辞职坚守”,这个问题困扰着吴元新。对蓝印花布的热爱和家人的支持,让吴元新成了那一年单位里唯一离开的人。
, http://www.100md.com
    辞职之后,吴元新白天边用自己多年来搜集收藏的蓝印花布筹建私人博物馆,边顺便出售自己在研究所工作这些年设计的蓝印花布产品;晚上,则继续研究、设计和制作供出售的蓝印花布。

    作为第一批私人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的开馆历程十分曲折。几经磨难,三易其址,历经五载,才最终有了现在的它。

    在折腾了近10年后,破釜沉舟的吴元新终于迎来了春天。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开始启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普查评审工作,2006年,边收藏、边研究、边创新、边传承的吴元新成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传播与传承同等重要

    如今,在北京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学业后,吴灵姝同父亲一样投身于蓝印花布的研究之中。
, http://www.100md.com
    “现在,蓝印花布的平台已经很好了,发展的空间也蛮大的。”这是1988年出生的吴灵姝愿意回乡继承父亲衣钵的一个原因。

    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吴元新多年的熏陶:“她初高中时,一有时间,我就带她到染坊和博物馆里,让她听我们的介绍,要是来了学生,就让她自己作介绍。”

    在女儿上大学后的7年间,只要她一有空,吴元新还会拉着她参加各种与蓝印花布有关的活动,见各种从事传统艺术研究的大师。耳濡目染间,吴灵姝终于明白儿时自己眼里的“土”,现今是多么的前沿与时尚。

    “不能光搞家族式传承,还要做师徒传承、社会传承和院校传承,要立体式培养传承人。”这是吴元新一直以来的愿望。

    所以,不论是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做兼职教授,给学生开设“传统手工艺体验课”这门选修课,还是在南通大学、苏州大学带艺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吴元新都希望他们中有人能得到自己的“真传”。
, 百拇医药
    但是,裱纸、画样、刻花版、上油、刮浆、染色、刮灰、清洗、晾晒……这些制作蓝印花布不可或缺的工序要想基本掌握,就要3年时间,而要想在这方面出点成果,付出十年八年也是必然。

    此外,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民族文化被认为是一种落后的东西,被我们自己瞧不起。而作为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必须在广泛的社会人群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这人群既包括传承者,也包括接受者。现在,我们的接受者因为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才会觉得这些东西没有价值,传承人也才会被很多人看不起。”

    很多人不论是拜师学艺还是求学苦读,只不过是为了找个养家糊口的工作,正因这种种原因,吴元新带过的这么多学生,并没出现一个愿意做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的人。

    诚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艺乙告诉记者的那样:“一般情况是徒弟找师傅,而在特殊情况下,就是师傅找徒弟。因为要想全面继承一门技艺,并把它发扬光大并继续传承,责任是非常重大的。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师傅去找徒弟,百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

    徐艺乙这话在吴元新选徒弟上似乎也得到了印证。拉不住学生的吴元新,只有拉女儿来搞蓝印花布,如今女儿已经是市级的传承人,“我以前还想着找一个喜欢传统,学习设计、染织或者文史专业的女婿。”

    现在,吴元新这个学习经管的女婿倪沈健,边工作边利用业余时间每天学习刻花版。而近期,他还也准备辞职,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承蓝印花布技艺这件事上。

    吴元新并不认为自己只拉到女儿、女婿继承衣钵是一种失败,他告诉记者:“传播与传承同等重要,虽然当老师、开博物馆没有直接找到传承人,但传承需要传播制造氛围,只有大家都了解、喜欢它,才会有人愿意传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