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科学报》 > 2013.08.02
编号:89406
架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2日 中国科学报 2013.08.02
     ■见习记者 于思奇

    《中国科学报》:讲解员对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什么作用?

    陆建松:博物馆是一个传播知识、文化的机构,是非正规教育的场所。博物馆里面的展览都是博物馆专家对有关学术问题进行研究以后组成的,这一系列的工作是组织知识、加工知识,创造公共知识的过程。而这些知识,要依靠讲解服务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说,讲解工作非常重要。讲解员直接面对公众,是连接博物馆和公众的桥梁。

    《中国科学报》:国内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情况如何?西方国家呢?

    陆建松:在西方国家,随着博物馆的兴起,经济的发展,就开始有志愿者在博物馆里面工作。我国的博物馆志愿者一直以来也都存在,但比较零碎,不太规范。

    在美国,博物馆工作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是由志愿者来完成的,虽然他们以志愿讲解员为主,但是并没有放弃专职讲解员;而在国内,目前大部分博物馆都是以专职的讲解员为主,志愿讲解员队伍的规模还非常有限。志愿讲解员的现象也并不普遍,即使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亦是如此。

    在国外不称他们为讲解员,而是博物馆教师,大多数博物馆教师会参与展览的全过程,所以他们在讲解的时候,就会讲出很多东西。在日本,要想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是很难的。一般都要经过半年的培训,他们不但要了解展品,还要就展览背景,观众心理,讲解技巧等进行学习,之后还会有考核。

    而在国内,我们的志愿讲解员大都没有经过系统地培训。大部分博物馆都是展览在筹建的过程中讲解员还没有呢,等展览要开始了,招募一些讲解员背背讲解词就直接上岗了。

    《中国科学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陆建松:首先,在国内,我们整个社会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风气,所以,对博物馆来说,它可以选择的范围就很小。第二,即使有些馆有足够的志愿者,但是对他们又不够重视,要求比较低,培训也做得不够。

    《中国科学报》: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比较重视讲解,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关注较少呢?

    陆建松: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博物馆就确立了这样理念,博物馆经营就是以展示、教育和知识传播作为核心的。一个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不在于收藏多少东西,不在于研究水平如何,关键在于是否鼓励公众参与博物馆学习,博物馆知识传播方面发挥的效力如何。

    而我国在博物馆经营理念上有一个误区。我们一直把博物馆看成一个收藏和研究机构,没有把它看作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没有树立起公共服务的意识。

    《中国科学报》:如果有电子导览等其他讲解的方式,是否就不再需要讲解员?

    陆建松:博物馆一定是需要讲解员的,哪怕现在有电子导览。我觉得它不能替代人的讲解是因为人的讲解带有感情,可以与观众形成互动的有问有答。再好的导览也比不过讲解员的讲解。,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