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科学报》 > 2014.01.17
编号:95949
阅读脱口秀:用耳朵来“读”书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7日 中国科学报 2014.01.17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阅读这项与眼睛密不可分的活动有了新的变化。阅读与脱口秀这两个原本无关的事物竟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及报纸等传统媒体平台上不期而遇,擦出了令人惊喜的火花。

    ■记者 于思奇

    听过一个沙哑的男声拖着长调在惊堂木一声响后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吗?

    没错,这正是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形式——评书最为经典的结束语。

    随着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评书在上个世纪曾家喻户晓,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将它遗忘在角落。
, 百拇医药
    如果将评书视为“阅读脱口秀”的话,那么,眼下,阅读脱口秀2.0版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慢慢成长起来了。

    好声音塑造好阅读

    早在200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主持人贺超就创办了一档有别于评书和演播形式的阅读脱口秀节目《品味书香》。

    每到晚上,潺潺水声伴着空灵的音乐,悄然来到听众身边。在一个小时的节目里,贺超将一本书的内容揉碎,提取最为精华的部分,配上与作品风格、背景以及主题相吻合的旋律,通过电波抵达听众。

    每一本与受众分享的书籍,都是贺超必须读完的。除此以外,他在读过书后的所感所想也会被一一记录在他的博客里。

    如此大的阅读量,让贺超做起这档说书品书的节目信手拈来,口吐莲花。与评书评议的对象往往是脚本中的人物或事件不同,这种新形式的阅读脱口秀评议的多是现实,是书籍本身。正如贺超所说,一场看似主播们的脱口秀,实则是将书里故事与书外人生一起献上。而这也是最考验主播功力的时刻,“勾连生活,读书才有用;将心比心,分享才有价值”。
, 百拇医药
    “当重庆发生女孩摔婴案,如果听众能立刻想起他曾推荐过的书《小心,无良是一种病》,那么,分享的目的便已达到。”贺超笑言。

    随着短信、微博、微信等互动形式的不断引入,如今的《品味书香》与受众的距离更近,这个拿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佳栏目的阅读脱口秀继续用好声音诠释着好内容。

    疯狂的书童

    如果说《品味书香》得益于“评书”的熏陶,那么在2013年火爆于网络世界的《罗辑思维》则是将阅读脱口秀在中国发扬光大的“集大成者”。

    “古时候有很多有钱人,明明有一双眼睛,但自己是不读书的。他们雇别人来读书给自己听。从今往后,我就是您身边的这个读书人。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所以我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这个叫罗振宇的胖子秉承这个理念,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有种、有趣、有料”的各种段子融于不同的话题。
, http://www.100md.com
    在房产税呼声极高的2013年,在啃完《房产税不符合当前国情》(许善达著)、《个税政治成本最高对社会公平毫无帮助》(李稻葵著)及《一个帝国的生与死》(夜狼啸西风著)后,罗振宇录制了一期融三家观点于一体的个人视频脱口秀《房产税与地沟油》。

    节目中,他不但调动庞大的知识体系,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叙了中世纪的欧洲与汉武帝时期的房产税征收办法、印花税的设计始末、税收自由日等等小故事,还将这些故事背后所要表达的有关制度成本的“复利”观点循序渐进地抛出。

    短短几十分钟,受众不但可以通过聆听罗振宇的脱口秀收获知识,还能在知识中寻找独立的见识。因此,许多网友喜欢听这个自称“罗胖”的“疯狂书童”说书。与《品味书香》评议书籍本身不同,《罗辑思维》更多的是“对于图书观点的梳理和解读”,而这也是其整个节目的核心价值。

    凭借《罗辑思维》的脱口秀、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的观点分享以及不定时召开的线下读书会等阅读分享模式,《罗辑思维》收获了来自受众的拥护。在2013年8月9日和2013年12月27日,《罗辑思维》两度有偿招募会员时,“罗胖”得到众人的力挺,足见这个每周趁热端上三段读书心得的“疯狂书童”颇具魅力。
, 百拇医药
    “4D”报纸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将内容送达读者内心的不只是“罗辑思维”。去年下半年,一场让书籍活过来的阅读脱口秀也在最为传统的媒介平台——报纸上开展。

    从2013年7月6日起,《新京报·书评周刊》诞生了新媒体版面。只需扫描“听书馆”栏目的二维码,输入相应的代号,受众就能在微信平台上听到一段段来自名家、编辑甚至自己的夹杂着呼吸声和周遭环境背景音的荐书语音。

    闻着报纸的墨香,听着荐书的语音,翻看着感兴趣的书评,偶尔还能与“藏身”平台后的编辑们就书互动,让很多读者颇为欣喜。

    一位读者在尝试过后,用微信发来感受:“感觉离你们好近,这样近距离聊天的感觉真好。”也有读者在给“书评周刊”的微信账号留言后,收到了责任编辑的回复,因此有人幽默感慨:“书评君,原来你是活的啊?”

    是啊,可闻、可听、可读、可说,活起来的“4D”报纸拉近了受众与传播者的距离,也让受众的参与感更强。在“听书馆”的子栏目“读者荐书”中,受众甚至成了分享书籍与感悟的主角,可以有机会“秀”一下自己的阅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听书馆”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全面,照顾了不同受众的需求。比如,荐书语音、选读文章和书评,由互不相干到相互配合;比如,增设了古典文学博士三书主持的栏目“诗赏”,每隔一两周为受众献上一次古诗词赏析讲解。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当一位读者听到“诗赏”中正在解析这句时,留言说道:“我刚起来洗完脸,擦了雪花膏就听到这两句,特别有感觉,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