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科学报》 > 2016.05.27
编号:137684
中国医生讲不好英语并不重要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27日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05.27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如见到某位着西装革履,又能讲几句英语的“学者”,心中不免肃然起敬。但现今开放已数十年,再拿这套来唬人自然就不灵了。但遗憾的是,当今仍然残留着许多华而不实的作风,随处可见,如母语是汉语的讲者,本来用中文就可讲得更清楚,却偏偏要穿插几个让人听不懂的英语单词,以显示他更博学、更深奥;再有,“国际”学术会议泛滥成灾,只要请来一二个洋人,也不管他是干啥的,有多大能耐,就称国际,就自认为比不请洋人“上档次”。

    笔者以前也参加过国内可称规模“宏大”的国际会议,也确实有许多国外名家到会,但可能因国外专家并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演讲内容不实用、水平一般,听者不专注,彼去他来,使得学术会议就如同“赶大集”一般……应当承认,在继续教育领域,许多国内专家比洋人更会“念经”,也更接地气。

    2015年秋天,笔者参加了在荷兰召开的欧洲呼吸病学会年会,正式会议的前一天分别召开了“中国日”和“俄罗斯日”等分场学术会议。对于笔者“中国日”当然要参加,又因“俄罗斯日”的主题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笔者很想知道俄罗斯CAP流行病学情况,结果就各参加了一半。两个会议对语言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日”英语是唯一正式语言,会场虽设有双向同声传译,但没有人讲中文(包括提问题)。正像后来有些刊物报道的那样,多数中国学者并不带耳机,以至于发生了主要讲者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所答非所问的问题。也因中国学者利用同声传译的人很少,外国专家竟觉得下次可不设同声传译了。我不知其他参会者怎样,曾在美国留学一年的笔者只能承认“戴着耳机也没能完全听懂”。

    相信母语与英语比较接近的俄罗斯参会医生的英语能力不会比中国人差,但“俄罗斯日”主要正式语言只是俄语,所有俄罗斯本土讲者及提问者都使用俄语,只有少数国外主持人使用英语。正因为采用了这种实事求是的做法,坐满会场的参会者由始至终都十分专注,会场学术问题的讨论既顺畅又深入。学术会议的本质是学术交流,不是“语言秀”,希望俄罗斯的实事求是的作法能对我们有所借鉴。

    某些中国医生是否是因太注重表面,太好面子而有些华而不实?有些年轻医生把能否讲好英语看得太过于重要,在有外国人参加的国内学术会议时,总是将能用英语直接提问看成是很大的荣耀。可惜相当一部分场合是,国外讲者并没有听懂提问内容,还需要会场的翻译很吃力地再将其英语提问既“翻译”给讲者,又翻译给中国听众……以此类推,希望我们能少一些只讲表面、不求实际的作法。如再少一些提拔副主任、主任医师必需外语“过关”,甚至升任护士长也要用外语来答辩的怪现象。

    (文章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医学科学报》 (第55期 第11版 人文), http://www.100md.com(刘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