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科学报》 > 2016.06.13
编号:138012
死亡教育不可缺位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3日 医学科学报 2016.06.1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科 李冬云

    生与死是不可分割的两面,然而,人们往往注重生却忽视死,这直接导致了只知生而不知死的局面。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向死而生”,解决了这一困局。

    过去五年是死亡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五年,全面了解这一阶段发展概况,有助于国内学者对此学科进行综合考虑,在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的过程中辨明方向,反思不足。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死亡教育学科的“出生地”,也是目前开展死亡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十九世纪初“死亡学”概念传入美国后催生了“死亡教育”学科。死亡教育从十九世纪50年代开始在美国迅速发展,从大学逐步扩展到中、小学和社会教育中。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多国以及亚洲日本、韩国均已在大、中、小学根据不同的年龄对象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学科趋近成熟,在人群中普及度高。从国内范围来看,20世纪末,我国台湾地区首先将死亡教育引入,傅伟勋教授把死亡学扩充至生命学,提出“生死学”概念,因此,国外的“死亡教育”在国内又被称为“生死教育”或“生命教育”,三者并无实质性区别。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生命教育遍及中、小学、大学及社会学校,针对不同年龄层设有不同内容,是国内开展死亡教育的成功示例。
, http://www.100md.com
    死亡教育在中国大陆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内地学者开始对生命教育关注,但还处于学术讨论阶段,目的是为了辩清安乐死这一伦理问题,没有形成学科,尚未在人群中推广。

    1991年,武汉大学段德智教授率先开设“死亡哲学”的选修课,第一次尝试将这门学科形成课程推广入高校。发展至今,武汉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已开展这门课程,其他院校,尤其是医学院校也在积极尝试。

    死亡教育得以在医学院校发展壮大源自社会和广大医学生对这一学科的需求,这是由我国的医学教育现状和社会现状所决定的。

    医学生所处的环境及未来的职业方向要求他们对“生”和“死”的问题有更深刻的领悟,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处理病痛和死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现实却是相当一部分医学生生命意识淡薄,抑郁、自残、自杀成为危害学生健康的一大因素。林楠等人对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医学生问卷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我认同、生命价值、临终关怀的开展和死亡态度方面具有困扰,需要死亡课程对其引导。
, 百拇医药
    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正式步入“老龄社会”。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催促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郭巧红等人认为,老年人生理、心理的不适,社会关系的变迁,老年病带来的折磨以及漫长的死亡前期都需要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死亡教育的医务人员。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使他们成为生死学的传播者,最终成长为能够在临床诊疗和人文关怀两方面服务于社会的医疗人才这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重要措施之一。

    特别是现今社会伤医事件频出,我们应呼吁社会积极寻求方法改善这一状况。李正关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恶化以致引发医疗纠纷,40%在于与医务人员的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有关。郑晓江认为要从根本上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必须将技术医学发展为人文医学,医院不仅是向患者及家属提供临终关怀及悲伤抚慰照顾的地方,也需要成为一个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死观教育的基地。

    总体而言,近五年,针对医学生开展死亡教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对死亡教育的需求来看,这一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研究者进行探索。

    《医学科学报》 (第47期 第15版 缓和医疗专题报道),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