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锥体外系疾病 > 帕金森病
编号:138815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脑起搏器置入术治疗帕金森病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1日 医学科学报 2016.07.01
     本报讯日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为一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成功实施了立体定向下脑深部刺激器置入手术(脑起搏器置入术)。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目前已康复出院。

    患者女性,74岁,起病之初主要表现为反应迟缓,双手阵发性抖动,由于不影响日常生活而未予重视。后病情逐渐加重,双手抖动加剧,灵活性下降,肢体也变得僵硬,甚至影响到走路。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进行药物治疗,症状有所缓解。近年来服用药物剂量越来越大,但效果越来越差,生活不能自理,还伴发幻觉、厌食等药物副作用。

    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后,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志文教授组织全科会诊并对患者病情及以往治疗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患者病程长,继续进行药物治疗不仅效果差,而且还会产生严重副作用,最后决定为其实施脑起搏器置入术。但患者有严重的先天脊柱侧弯畸形和营养不良,脊柱侧弯使患者难以平躺,易影响立体定位的精确性,而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术后感染,影响手术的预期效果。为此该院神经外科会同放射科等相关科室联合制定了个性化方案,解决了术前定位的难题。随后,在张志文教授的指导下,由该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刘爱军主刀为患者实施了脑起搏器置入手术,将两根脑深部电极植入患者双侧丘脑底核,脉冲发生器和锂电池放置在患者锁骨下方的皮下。术后,患者顺利度过营养支持、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险关,切口愈合良好,脑起搏器预设参数工作正常,双手抖动、肢体僵硬等症状明显改善。

    据刘爱军介绍,帕金森病是中老年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1.24%。脑起搏器置入术安全性高、创伤小、不破坏脑组织,避免了由于神经核团引起的并发症,是一种微创、可逆、可调的帕金森病治疗方法。近10年来,脑起搏器治疗已经基本取代毁损性手术,成为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常规。

    另外,由于帕金森病起病缓慢,往往不被人注意,很多病人被误诊为颈椎疾病、脑血管疾病等而延误治疗。刘爱军提醒说,出现肢体抖动、肌肉僵直、运动迟缓、走路拖步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排除是否得了帕金森病。

    (张献怀)

    《医学科学报》 (第30期 第11版 业内动态),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