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肾脏内科 > 肾小球疾病 > IgA肾病
编号:13919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现中国汉族人群IgA肾病新易感位点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12日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6.07.12
     近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肾内科联合南京大学金陵医院肾内科等国内20多家单位以及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GIS),在IgA肾病(IgAN)GWAS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多个新的IgAN易感基因,该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该院肾内科李明、GIS的Jia-Nee Foo和南京大学金陵医院王金泉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余学清教授及GIS的刘建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IgAN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20.0%~45.3%。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治疗反应差异较大,临床结局不一,部分病人仅表现为良性血尿,肾功能终生稳定,不需要特殊干预治疗;但有15%~40%的IgAN患者可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尿毒症,需要早期干预。

    IgAN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临床也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目前认为,IgAN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其中遗传因素在IgAN的发病机制及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于2012年应用GWAS发现了多个IgAN易感位点。在前期IgAN GWAS的基础上,通过挖掘GWAS数据,并新纳入8313例IgAN患者和19680例健康对照者,发现了多个新的与中国汉族人群IgAN相关的易感基因。

    该研究通过提取GWAS一期全基因组芯片研究的数据,并增加群体正常对照样本,以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 genome project)数据为参考,采用基因填补方法(imputation)对GWAS数据进行分析,共囊括了379294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并对其中122个最显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了大样本验证,最终发现了3个新的与IgAN相关的易感位点(3q27.3,11p11.2和8q22.3),并验证了近期欧美研究报道的易感位点(16p11.2);同时发现已知易感位点DEFA区域内3个新的SNP位点与IgAN独立相关。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3q27.3及11p11.2易感位点上的变异与其在白细胞mRNA的表达水平呈显著相关,易感基因ST6GAL1,ACCS及DEFA上的等位基因频率与不同地理区域IgAN的发病率呈显著相关。研究再次证实,遗传易感因素在IgAN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余学清教授指出,不同的IgAN患者在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反应及临床结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而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所发现的易感基因,为进一步开展转化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伊云)

    《医学科学报》 (第22期 第8版 业内动态),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