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科学报》 > 2016.07.25
编号:139358
Cell Metabolism:埃博拉高毒性或无需可溶性糖蛋白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25日 Journal of infectiou 2016.07.25
    

    2014年西非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埃博拉疫情,致死率高达70%。一直以来研究人员认为埃博拉病毒的高毒力与病毒的一种分泌型糖蛋白(sGP)有关。而美国NIH的科学家最新发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sGP并不对埃博拉的高毒力有任何贡献。

    埃博拉病毒在非分段负链RNA中是很特别的,因为它编码至少三种不同的糖蛋白(GPs)。它们的表达是由GP基因编码转录修饰所控制。基因组转录过程中病毒聚合酶会移动到这修饰位点,其中70%~80%的7个连续腺嘌呤位点的产物没有被插入,表达为sGP,它会被感染细胞分泌到胞外。有20%左右的转录本被插入了一个腺嘌呤,使之后的读码框发生改变,翻译出不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表达为病毒表面的膜上结构GP,即GP1、GP2,病毒就是靠这个蛋白特异性地感染靶细胞。很少但是有可能出现超过2个的腺嘌呤插入到该位点,表达为小sGP(ssGP)。但目前sGP和ssGP的功能研究并不十分清楚,前人的研究发现sGP会影响宿主免疫系统,包括结合中性粒细胞并抑制其功能,通过影响淋巴系统使T/B细胞凋亡、血管调节异常,作为“诱饵抗原”误导免疫系统无法攻击病毒颗粒等。

    之前有研究构建编码8个连续腺嘌呤位点(8A)的重组病毒,并发现8A的毒株在豚鼠体内感染时明显地受到7A基因型的选择压力,说明复杂的系统中sGP和GP的含量可能存在精细的调节,并有利于埃博拉的进攻。相反有些细胞系却倾向于保留8A位点。研究人员通过DNA水平上将腺嘌呤7次重复的位置进行同义密码子突变(8AKO),使RNA无法进行插入编辑,仅表达GP膜蛋白,不表达sGP。将野生型毒株(WT)、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插入腺嘌呤的毒株(8A)以及改造的毒株(8AKO)分别对豚鼠攻毒,并监测豚鼠的体重、体温、健康状况。结果发现,3组豚鼠的病症区别并不明显。除了8A组与8AKO组各有一只豚鼠出现明显病症后恢复外,其他豚鼠均死亡,并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研究人员本来想通过此项研究得到毒力会因为缺少sGP而衰减的现象,但在豚鼠模型做出的实验结果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sGP并没有对埃博拉毒力有所贡献,也让科学家们非常惊讶,相关进一步的研究还在进行中。

    《医学科学报》 (第20期 第4版 国际期刊), http://www.100md.com